Sunday, 12 July 2009

王菲的自我創造 林沛理

評 論中有一概念名為「改造性的提昇」(transformative improvement),指作品完成之後比它改編、戲謔、模仿或取材的對象或更完整,或更緊湊,或更深刻,總之更接近藝術的完美。黑澤明將芥川龍之介的 小說《竹林中》改編成電影《羅生門》,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根據這個定義,王菲是王靖雯的「改造性的提昇」。

「改造」本是偶像生產工業的慣技。所謂包裝和形象設計,就是將醜打扮成美、笨拙調教成瀟灑、平凡扭轉成出眾。然而王靖雯由一個土氣十足的北京姑娘,搖身一變成為由頂至踵散發前衞歐陸風味的王菲,其脫胎換骨的程度到今日仍然叫人嘖嘖稱奇。

在 一個千方百計要取悅大眾的行業,她以冷漠和愛理不理「招呼來賓」。當其他人汗流浹背地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她在舞台上的演出,與其說是表演,倒不如說是 「非表演」(non-performance),甚至「反表演」(anti-performance)。在埋沒個性的香港娛樂圈,她的「菲賣品」是她只此 一家、不動如山的個性。

王菲的新碟《阿菲正傳》提醒我們,這個原名夏琳的大中華區樂壇天后,絕對不是一個天生的表演藝人。如果舞台上的梅艷 芳是一條得水的魚,鎂光燈下的王菲有時就像一隻被車頭燈照射着的鹿子(a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一樣慌張和無助。從隨大碟附送的DVD可見,即使是處於全盛時期的王菲,站在舞台上總有一種靦腆和拘謹,她與現場觀眾的溝通是勉強 的,迹近敷衍。

然而王菲最成功的地方,是將表演(performing)改換成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an act for self-expression)。如此一來,她生硬的舞姿、不善辭令的身體語言和內向的性格,通通成為了她的真我和真性情的真情流露。於是王菲的弱點變 成了她的強項,她的局限變成了她的特色。

帶上這個忠於自我的面譜(persona),王菲在舞台上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在這個意義上,王菲的 舞台演出引人入勝,不在於它是王菲完整視野的投射,而在於它不自覺地展現了生活與舞台、歌手與聽眾,取悅群眾與保留自我,以及保留自我作為一種取悅群眾的 策略等不同層次的矛盾與緊張。從這方面來說,王菲的確是我們這個精神分裂、充滿問題、矛盾、緊張和不安的城市的真正代表。

西方有這麼一句諺 語:「詩人跟自己說話,被世人偷聽了去。」如果王菲最好的情歌有一種千迴百轉的詩意,那是因為她以一把溫柔的聲音和近乎呢喃、自說自話的唱腔,向你傾吐最 深刻的感受。王菲的形象高不可攀,性格似乎拒人千里,但她透過歌聲與歌迷建立的關係卻是十分私人和親密的。較之葉蒨文和林憶蓮的歌,王菲的歌有更強的感情 濃度(emotional intensity)。在她未曾冷卻的熱情裏,有掙扎、有慌亂、有憤怒、有傷感,感情特別澎湃,人的成分也特別濃厚,因此能夠引發我們想像上的共感和同 情。

反觀今日當時得令的女歌手,從容祖兒到謝安琪,她們的歌聲不錯很悅耳,但就是缺乏了王菲的神秘、浪漫、親密和給我們想像的空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