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4 November 2017

古琴音樂養心療法

李春源博士美國環宇大學教授
國際中醫養生食療學會理事長
Mental Health Enhancement and Music Therapy by Guqin
Dr. Otto C. Y. Lee , Ph.D
Professor of Microcosm University
Chairman, International Life Enhancement & Chinese Food Therapy Association
E-mail: ottolee2008@hotmail.com
Abstract
Originated in China, the guqin, literally "ancient stringed instrumen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In addition to be played as a musical instrument, 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favored by th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as an instrument of great subtlety and refinement for Taoism. The playing technique of the guqin requires the player to touch the string with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pluck and lift freely on the surface board, creating subtle and crisp sound qualities.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guqin is for the purpose of health enhancement, offering means of health enhancement similar to the theory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enhancement methods such as calligraphy, Qigong (literally “breathing exercise”) and Taiji Quan, an internal Chinese martial art. For instance, both calligraphy and guqin emphasize on “shape and spirit” and “charact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 contrast in the practice. Calligraphy suggests the combined use of “square” and “circle” in the strokes while the guqin requires the harmony of “hardness” and “softness” in the tone. For Qigong, the breathing exercise involves “relaxation” and “static”, same as playing guqin. Both of them require calmness and focus when exercising breathing so as to achieve an unity of “Essence”, “Vitality or Qi” and “Spirit” ultimately. As Taiji Quan demands the overall balance of “Form”, “Consciousness”, “Qi” and “Strength”, the finger technique of the guqin also requires the unity of “Form”, “Consciousness” and “Qi”, which are known as “ arm movement by consciousness” and “finger coordination via qi”. Both Taiji Quan and the guqin require internal swiveling strength and spiritual self-restraint. The guqi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laying the guqin can help the brain, mind and body fall into half dormant state,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way of body, mind and life enhancement. When playing the guqin, the left hand techniques namely “Yin(吟)”, “Nao (猱) ”, “Chuo (綽) ” and “Zhu (注) facilitate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e meridians such as Lung, Pericardium and Sanjiao Meridians of Hand. The right hand plucking techniques namely “Mo (抹)”, “Tiao (挑) ”, “Guo (勾) ” and “Ti (剔) also help to facilitate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ree Yin/Three Yang Meridians of Hand. When playing the guqin, one needs to sit straight, loosen the chest inward and straighten the back. The posture facilitates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e Meridian of Governing Vessel(督脈)as well as the Urinary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at the back. Based on the Chinese classic medical treatise “Huangdi Neijing (黃帝內經)”and the theory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advocated by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陰陽五行)”, the five musical notes correspond with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at is the five not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 namely “Guan (宮)”, “Shang (商)”, “Jiao (角)”, “Zhi (徵)”, “Yu (羽)” represent the five elements namely earth, metal, wood, fire and water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namely spleen, lungs liver, heart, and kidney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Neijing (內經)”, the note of self-organ not only can heal the illness of self-organ but also can treat other organ diseases based on the rules of the theory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Save as by building on the theory of “Neijing (內經)”, the healing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sound of guqin can also b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concerning the acoustic resonance between the large universe of the nature and the small universe of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musical notes therapy by guqin, further study by extending to musical melodies can be developed. Howev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atter will be relatively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via only purely on musical notes due to the factors involving artistry and refinement in the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mindset of the audience. Thus,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is called for.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guqin music is comparable with the modern Medical Resonance Therapy Music in many aspects. The latter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cure the imbalance of the nervous, glandular and hormone systems better than and without side effect of medicine. Guqin music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a new branch of Medical Resonance Therapy Music.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guqin as life enhance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 is promising and is deemed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for health pursuit.
 
摘要:
     古琴發源於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隨了作為演奏樂器外,古人還用古琴作為修心養性的“法” 器。古琴的特色為左手取音可自由地在琴面上移動,音色虛實相間,韵味醇厚。古琴另一特色就是可作為養心之用,與其他中華傳統養心方法例如:書法、氣功、太極拳等之養心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書法與古琴都講求“形神”和“氣韵” ;虛實對比的關係;書法講求“方” “圓” 並用,古琴要求“剛” “柔” 相濟。至於氣功方面,練氣功與彈琴都要求“鬆” “靜” ;兩者運氣需閑靜專注,最終達致“精” “氣” “神” 合一。而太極拳要求形、意、氣、力的整體平衡,古琴的手法也要求形、意、氣合一,即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太極拳與古琴都需要圓轉內勁和精神內斂。古琴對心理健康都起着很大作用:彈琴能使腦、心、身處於半休眠狀態,是良好的養心、養身、養生之道。彈琴的左手指法吟、猱、綽、注等對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等有促進經氣運行的作用。右手彈撥手法包括抹、挑、勾、剔等對手三陰三陽經的經氣也有促進作用。彈琴時端正坐姿、含胸拔背、氣易自腰背發出,有助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運行。根據《黃帝內經》和陰陽五行相生相尅學說,五音對應五行及五臟,即宮屬土屬脾,商屬金屬肺,角屬木屬肝,徵屬火屬心,羽屬水屬腎。根據《內經》,本臟的音可治本臟病,也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尅的規律治療他臟之病。古琴樂音能起治療作用除了依據《內經》的理論外,也可根據現代科學理論有關大宇宙與人體臟腑小宇宙的音頻共振作為解釋。基於古琴樂音治療的理論,可進一步發展古琴音樂治療的探索,但相信古琴音樂療法會比單純樂音療法較為複雜,因涉及音樂藝術和聽者的修養及心理等因素,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此外,古琴音樂與現代的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醫學共振音樂實驗證明,其對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及對內分泌荷爾蒙的平衡,明顯的優於藥物,且無藥物的副作用。古琴音樂發展為全新的醫學共振音樂是很有潛力的。
     綜上所述,古琴養心療法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相信頗切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需要。
 
前言:
     古琴,根據歷史考證,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的商殷時代就有了這種樂器。到周朝已發展為宮庭伴奏樂器並逐漸形成為獨奏樂器。因它音韵優美且能抒發情感,故自古以來多為士大夫、文人、雅士作為修心養性、陶冶情操之用。除了古琴外,在古代中國,人們也發明了其他樂器,例如:塤、瑟、簫、鼓等。但當比較音色的優美、音域的寬廣、表現力的豐富等,都以古琴最受士人喜好。《禮記‧曲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 ,可知一般士人都將操琴、弄瑟作為日常的活動。
在使用這些樂器時,人們發現了音樂具有醫療作用。他們在一定的文字、音樂和醫學水平條件下,創造了雛形的古代音樂療法。部分內容記述在《呂氏春秋·古樂》[1]、中醫經典著作《內經·靈樞·經別》[2]等書中。如果使用得當,古琴音樂養心療法是一種對心理亞健康和疾患可以起到作用的醫療方法。正如明代朱霞享所說:“音樂,亦為藥也” ,足見音樂對人體影響的重要性 。目前對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的初步研究,介紹如下:
     一、  古琴音樂的特色
     古琴音樂能維持長期受人如此鍾愛,主要有以下特色:
     1. 無“品”無“碼” —— 古琴如小提琴,但是一種按彈樂器。按弦時手指左右移動,音就會有所變化,靈活自然,隨心所欲。
     2.韵味醇厚 —— 按音後,通過特別的左手吟、猱、綽、注等手法,除了能彈出按音外,還有左手手指移動時特有的虛音或走手音而構成變化多端的音韵。
     3.指法多變—— 古琴指法超過一百種。這麼多指法是為了表現各種不同琴曲和感情而創立的。
     4.音域寬廣—— 古琴的音域有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足夠各種琴曲的創作及發揮。
     5.等音高音色的變化——七弦古琴每根弦上有三組音,加上泛音、散音共有近三十組的組音。但它七根弦粗幼不同,每根弦等音高音發出的音色不同,演奏可以交替使用,令不同位置的等音高音發出和諧悅耳的樂音。
     6.優美和聲—— 古琴對和聲的應用很普遍,極優美和諧。
     7. 古琴養心——除了具備以上特色,古琴還有另一特色就是可作為養心之用。它與其他中華傳統養心方法例如:書法、氣功、太極拳等之養心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古琴音樂與書法
     古琴是動態的時間藝術;書法是靜態的視覺藝術。兩者的藝術形式非常不同,但兩者亦有共通的內在藝術規律。有人說:“樂曲是流動有聲的書法,書法是靜止無聲的樂曲” ,是有道理的。它們共通的內在藝術規律包括:
     1.“形神”和“氣韵”   —— 晉代書法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 的觀點。認為“形” 是手段,“神” 是目的。書法寫形是為了“神韵” 。用筆筆意要求氣韵 生動。古琴演奏,樂匠祇能達到形似,講求技巧;但藝術家更重傳神,講求感人的藝術效果。操琴運指也要求氣韵 生動。
     2. “虛”、“實”關係 ——祖國的傳統藝術普遍採用“虛實相間” 的原則。書法藝術中有“虛處實寫,實處虛寫” ,“筆斷意連” 等表現方法。書法中表現虛實的手法很多,例如:枯潤或燥潤虛實,濃淡虛實,輕重疾徐或筆斷意連的虛實等。古琴講求“聲韵兼備,虛實相間” 的對比手法。“聲” 指按彈所得之音,屬實音;“韵” 指按彈後由左手在弦上移動奏出的滑音,屬虛音的“韵” 。這種“韵” 令古琴表現特有的空靈、飄逸的藝術風格。
     3.  運筆與運指 —— 書法運筆講求“方” “圓” 並用。“方用頓筆,圓用提筆” 。若方圓並用,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靈活變化。古琴運指同樣講究方圓並用,或方中求圓,或圓中求方。即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書法用筆運勁形容為“鐵劃銀鈎” 、“力透紙背” ;古琴彈奏運指要求“按欲入木” 、“彈欲斷弦” ;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  古琴音樂與氣功
練氣功有很多門派,有靜功、動功和動靜結合的功法,不管動、
靜功,最主要的共同口訣是“鬆” 和“靜” 。彈琴除了需要一個恬靜的客觀環境外,也需要彈奏者“鬆” 和“靜”的狀態。氣功注重精、氣(炁)、神的鍛練;有修養的彈琴人也能修煉到類似氣功的“練精化炁,練炁化神” 的境界 ,並在“身” 、“心” 、“氣” 、“意” 統一下進行。
     1. “鬆”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 不鬆,肌肉會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凝“內氣” 的流通。氣功“以身行氣” “鬆” 才能發動體內真氣的循環流動。古琴演奏指法繁複,祇有在“鬆” 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得更好。
     2.“靜” 就是什麼也不想,這是絕對化的說法。實際上“靜”是進入集中思維狀態,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例如念“心法” 或“口訣” ,這樣就能逐漸“入靜” ,“入靜” 後可進一步達到“入定” 狀態 。 動功屬於動中求靜的導引術;靜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彈琴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也是要求“入靜” 狀態,入靜就是啥也不想,集中心神彈琴。
     3. 無論那一家那一派氣功,莫不強調“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 ,甚至“練神還虛” ,最終達致“精” 、“氣” 、“神” 合一。彈琴也一樣要鍛練“精” 、“氣” 、“神” 。古琴演奏講求:“坐欲安、視欲專、氣欲靜、意欲閑、神欲鮮、指欲堅” 。彈琴需心中有“琴曲的起承轉合、音律、音調、樂句、弦位、徽位、左右手指法等” ,然後專注於琴弦,指到弦動,演奏時注意虛實相間,輕重對比,緩急節奏,剛柔既濟,心意合一。
      四、  古琴音樂與太極拳
     1. 太極拳練功要求形、意、氣、力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功法形意氣合一,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太極拳要求頭正身直,但忌僵硬,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微微含胸拔背,鬆肩垂肘,指、掌舒展,以意運臂,以氣貫指,通體鬆靜。彈琴講究端莊、自然和安祥的琴容,切忌太跨張的前後俯仰,左右搖擺。
     2.太極拳與彈琴同樣需要運行內勁。耍拳要“根在足,發於腿,主在腰,形於指,周身貫串一氣” ,才能更好地發揮內勁。彈琴為坐姿,也須運行內勁為主,由腳而腰而臂而指,上下呼應,內外相合,切忌露骨過火。琴韵如行雲流水,氣韵生動連貫。綿綿不絕。
     3. 太極拳運勁內斂,所謂:“氣宜鼓盈,神宜內斂” ,練拳強調腹式呼吸,氣聚丹田。經過長期練習,丹田的能量不斷增添,達到腰腹丹田之氣鬆凈騰然鼓盈,更增渾身輕靈圓活之姿。彈琴時也須神情內斂,集中精神,凝神專一於指法。指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音合,達致心意與音樂融合,更添琴曲的生機氣韵。而太極拳也有“內三合” ,即“身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心合” 之說法。
      五、  修心養性的琴道
     有人認為“琴乃載道之器” ,古琴非單純局限於音樂藝術範疇的一般“樂器” ,它也是可作為修心養性的一件“道” 器。“琴趣清雅可禁淫邪,正人心也” 即古語“琴者禁也” 的詮釋。古人彈琴前更有講究焚香、沐浴、淨身等。又規定“十四宜彈” 與“十四不宜彈” 。“十四宜彈” 如:“逢知己、遇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居舟中、憩林下、值天氣晴朗、當風清月明……”。“十四不宜彈”如:“風雷陰雨、日月交蝕、近囹圄、在市纏、衣冠不整、香案不潔……”等宜忌規矩要求。
     古琴獨有的音色、音韵、泛音等加上左手的吟、猱、綽、注等手法可隨琴曲的要求及演奏者情緒而變化。加上很多琴曲都有“聲少韵多” 的特性及古琴音量偏少,優雅的琴音令人油然生起“靜穆” 之心。散音恢宏,泛音泠泠,按音與虛音變化豐富,確有“如霞外仙音,縹緲入仙之趣” 。當情技相融,心意相通,臻於化境,則物我兩忘,達致天、地、人三籟合一之境界矣。
       六、古琴與健康
      古琴對人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會有所幫助,闡述如下:
      1.  因彈琴取坐姿,運勁主要是運用腰勁,宜防三停:一停於肩、二停於肘、三停於腕。使勁從腰部直達手指。在使勁貫於指的同時,由於舒展了經絡,氣也就會逐漸發動起來。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 ,也就是類似氣功中“練精化炁” 的過程。這種勁、氣的運行與音樂演奏都必須在意識指導下進行,因意識的驅動,令精、氣、神臻於統一的較高境界。這是良好的養心、養身、養生之道。
     2.  現代人生活因上班、上學、家庭、社交、應酬、投資、投機等活動和各種生活瑣事,經常處於緊張、繁忙、興奮或憂鬱等狀態之中。容易感到疲勞、焦慮等各種不同壓力。很多調劑方法例如電腦遊戲打機、麻雀耍樂、觀賞電影電視等,什至看書、運動、唱歌、跳舞等等,這些方法可能有助恢復體力,但都還需要用“腦” ,無法達到腦、心、身的一致平衡的休息。為了達到這種平衡,練氣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靜坐時用意念驅使氣循經絡運行;耍太極拳屬於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心法、口訣,達到氣遍全身。這些方法都是把思想集中在一個意念上,使腦處於半休眠狀態,加上肢體放鬆,便達到腦、心、身三者內外平衡。
     彈琴除了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如果心不靜也是無法彈琴的。彈琴時,橫琴案上,面對4~5徽處,雙臂張開和伸縮完全可以控制有效弦長,不用搖晃身體,給彈琴人創造了身體平衡的休息狀態。西方樂譜以節線劃分,古琴樂曲以樂句為單位,樂句長短不一,可以根據個人理解和感情處理發揮,讓彈琴者能自然地把腦、心、身結合。有修養的操縵琴人以內力為主,有助身體氣血運行的內外平衡。古琴的節拍並非機械式的,而是根據人體心律、脈搏、呼吸的自然條件按操琴者的情感處理,加上樂句的長短,呼吸也隨之有快有慢,不但促進體內氣血流通,而且能自然做到調氣、調心、調息,使大腦處於半休眠狀態,與練氣功、耍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3. 彈琴時很講究姿勢,要求端坐凝神,上身脊樑中正,頭容正直,不仰不俯,雙足平行,相距等肩,全身放鬆,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張臂、順腕、綳指,有利氣貫全身,含胸拔背運勁,氣易於自腰脊發出,有利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等的運行。張臂、順腕、綳指,有利陽脈舒展,包括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操琴左右手法不同,這需要心、腦、手、意協調配合。左手在弦上左右上下來回移動,對左手拇指的少商穴做成按壓,間接促進手太陰肺經經氣的運行。同樣,左手中指按弦接近手厥陰心包經的中衝穴;無名指按弦或跪指接近十宣穴和手少陽三焦經的關衝穴,對這兩條經的經氣運行也有促進作用。左手指法還包括吟、猱、綽、注、撞、逗、捏起、帶起、放合、推出、罨等,按壓輕重不一,對疏通經氣都有一定的幫助。右手指法較簡,以彈撥為主,手法很多,包括抹、挑、勾、剔、托、劈、打、摘、撥、刺、輪、滾、拂、蠲、長鎖、索鈴、連挑等。對手三陰三陽經的井穴、十宣穴等來回按壓,都能使手三陰三陽起到通經舒絡的作用。
      七、  《內經》的五音理論和二十五音與經絡的關係
     根據距今約6000多年西安半坡考古資料顯示,發現最古老樂器陶塤只有兩個音,後來續漸發展到三個音、四個音以至發展到後來的五聲音階。中國傳統文化及哲學對五這個數字有特殊意義,包括五行學說的盛行,奠定五音的理論。五行學說及五音理論滲入到中華文化各個領域,包括《黃帝內經》闡述了關於五音配五行和二十五音與經絡的對應關係:
     (1)“五音” 即宮、商、角、徵、羽與土、金、木、火、水相應。以《詩經》、《樂記》等都有關琴的記載,例如《禮記·樂記》提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也出土過五弦琴和十弦琴。由於當時盛行五行學說,五弦琴的定音應與五音:宮、商、角、徵、羽有關,並應按此順序排列由一弦至五弦的音調。
     (2)《靈樞·五音五味》記述了按五音分類的25個樂音名稱。(參見表一)。
 
     《靈樞·五音五味》二十五音(表一)
五音分類
二十五音名稱
宮音
商音
角音
徵音
羽音
少宮、左宮、上宮、加宮、太宮
少商、左商、上商、右商、釱商
右角、釱角、上角、判角、大角
少徵、右徵、上徵、判徵、質徵
少羽、桎羽、上羽、眾羽、大羽
 
     (3)《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除上音外之同名音﹙參見表二﹚分別與人體各陽經的左右上下部分相關。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二十五音與經絡對應(表二)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
上宮
太宮
加宮
少宮
左宮
上商
釱商
右商
左商
少商
上角
大角
左角
脾經
左胃經上
左胃經下
右胃經上
右胃經下
肺經
左大腸經上
左大腸經下
右大腸經上
右大腸經下
肝經
左膽經上
右膽經下
釱角
判角
上徵
質徵
少徵
右徵
判徵
上羽
大羽
少羽
眾羽
桎羽
右膽經上
左膽經下
心經
左小腸經上
右小腸經下
右小腸經上
左小腸經下
腎經
右膀胱經上
左膀胱經下
右膀胱經下
左膀胱經上
 
     從上面可看出樂音與人體五臟五腑及有關經絡有着對應關係,對應用樂音治療臟腑經絡疾病有啟示作用。
      八、五弦古琴的定音
     若五弦琴一弦至五弦的定音是按五音:宮、商、角、徵、羽的順序排列的假設成立。其空弦音頻應該由一弦漸升高到五弦。透過現代物理聲學的研究,以頻率來分辨區別定音,已經成為科學定律。對於五音宮、商、角、徵、羽的頻率分析,早就已經得到國際共同承認,並分佈了五音和二十五音的音分和頻率對照表[3](參看表三和表四)。
     五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三)
弦號
五音
二十五音
音分
頻率(Hz)
上宮
80
274.00
上商
280
307.56
上角
520
353.29
上徵
780
410.54
上羽
1020
471.59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弦的音頻逐步升高到五弦。
 
     二十五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四)
五音
二十五音
音分
頻率(Hz)
少宮
左角宮
上宮
加宮
太宮
0
40
80
120
160
261.63
267.75
274.00
280.41
286.96
少商
左商
上商
右商
鈦商
200
240
280
320
360
293.67
300.53
307.56
314.75
322.10
右〔少〕角
鈦角
上角
判角
大角
400
460
520
580
640
329.63
341.26
353.29
365.54
378.65
少徵
右〔左〕徵
上徵
判徵
質徵
700
740
780
820
860
392.00
401.17
410.54
420.14
429.96
少羽
桎羽
上羽
眾羽
大羽
900
960
1020
1080
1140
440.01
455.52
471.59
488.22
505.44
 
      九、七弦古琴的定音
     古代相傳五弦琴是由周文王及周武王各加了一根琴弦而發展成為七弦琴的。而且,據說文王是加在一弦上,而武王是加在二弦上的。據《七弦論考》所說:“一弦宮屬土,二弦商屬金,三弦角屬木,四弦徵屬火、五弦羽屬水,六弦少宮文聲,七弦少商武聲。”按後者說法,少宮、少商是加在六、七弦上。根據上面(表四)的頻率數據,七弦琴七條空弦或散音音高按頻率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得出下列(表五):
     七弦琴散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五)
弦數
七音
二十五音名稱
音分
頻率(Hz)
少宮
少宮
0
261.63
上宮
80
274.00
少商
少商
200
293.67
上商
280
307.56
上角
520
353.29
上徵
780
410.54
上羽
1020
471.59
     按上面以頻率次序排列,少宮音高最低,應排在一弦處。少商按
音高頻率應排在三弦。這個排列與《七弦論考》所說不符。但與傳說“文王加於一弦” 中的“文” 字和《七弦論考》所說“少宮屬文聲” 中的“文” 字略有符合。另與傳說“武王加於二弦” 中的“武” 字和《七弦論考》所說“少商屬武聲” 中的“武” 字,實際上少商在(表五)上屬三弦,相差了一根弦數。
      十、古琴樂音與音樂治療
     1.陰陽學說
     東漢《太平經》以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來源和養心意義,認為音樂的發展是順應大自然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對樂音的陰陽屬性,可詮釋為:高為陽,低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竹之聲為陰等。古琴樂音與音樂的養心治療是根據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中醫認為人生病就是由於陰陽失調。古琴樂音與音樂的養心治療就是為了調節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用樂音與音樂的陰陽屬性來補偏救弊,以協調陰陽平衡。並以五行相生相尅理論,以樂音與音樂針對相應的臟腑經絡進行調整,以維持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關係。
     2.五行學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闡述“五臟相音” 關於人體臟腑與五音的關係,即宮音入脾,商音入肺,角音入肝,徵音入心,羽音入腎。在《呂氏春秋》等古籍提到五行與五音的相生相尅關係,如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徵,徵生宮。徵屬火,宮屬土,它們之間於調式上是主從關係,徵為主,宮為從,此為相生。而角、宮屬木、土;羽、徵屬水、火,在樂音上均為大二度,屬不協調音程,此為相尅。
     3.五音特性與調養五臟
清代祝鳳喈曾說:“宮音, 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鬱,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麗柔順。羽音,高潔澄淨,淡蕩清邈。”[4]《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宮為脾之音,其聲為歌,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平和,以治過思。也可以五行相生理論,火生土,以柔雅之徵音治過思。商為肺之音,其聲為哭,過懮傷肺,可用商音之慷慨,以治過懮。也可以和平寬宏的宮音,以治過懮。也就是說,可用本臟之音治療本臟病,也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尅的規律,治療本臟或他臟之病。
     4.古琴樂音與臟腑經絡頻率共振
根據科研,大宇宙與人體內小宇宙各臟腑器官,都存在不同的頻率和共振。這理論與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頗一致,人體內外陰陽平衡相等於大宇宙小宇宙內外和諧的共振,身體自然不出毛病;若陰陽失衡或頻率共振不和諧,生病是必然的結果。通過樂音的變化、高低、強弱、音調、和聲、長短等,無論聽者有意識或無意識,樂音音頻都會進入身體,對相應的臟腑器官產生協調或不協調的共振,從而產生對心理及生理上治療的效果或反效果。
     5.古琴音樂治療
音樂是樂音的組合成為旋律,作者通過創作表達感情或傳遞某種訊息,通過音樂的表現,將感情或訊息傳予知音人,希望能打動和感染聽者。音樂藝術雖然也是建基於樂音的共振理論,也可以對應體內臟腑產生共振,但比這個複雜得多。因為音樂能表達不同的感情和美感境界。聽者因應自身的感受、經歷、修養等接收不同程度的樂感,影響其心理和/或生理,導致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反應等治療或反治療效果。
     6.古琴音律音調如何影響情緒健康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音樂對人的情緒健康以至國運的興衰都有很大的影響。《論語》記載孔子聽到《韶樂》,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左傳》[5]曾記載關於晉平公喜好古琴音樂而導致生病及國家衰敗的事跡。公元前530年,衛靈公曾召古琴師師涓記錄一首他半夜聽到的神秘琴曲,後來師涓彈給晉平公聽,一曲未終,晉國的琴師師曠阻止繼續演奏,因為他認為這首清商調的樂曲是琴師師延曾為紂王作的靡靡之音,聽之必令國家衰弱。晉平公要師曠演奏令人欣喜的清徵調樂曲,師曠認為不可,因古代聽清徵調的都是有道德的君主,他認為晉平公的德行未足以聽清徵曲。但晉平公堅持要聽。聽後,他要求聽慷慨激昂的清角調樂曲,師曠勸他清角之音是為了黃帝在泰山之上大合鬼神而作,要求聽者的德行更高,德行薄如晉平公者非常不宜,聽了恐怕會有不好的結果。但晉平公堅持要聽,師曠不得已而鼓琴,演奏時風雲變色,大風摧毀帷幕,晉平公被嚇得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根據以上記載,第一首琴曲清商調被師曠認為是靡靡之音,第二首清徵調歡欣開顏,第三首清角調慷慨激昂,可看到不同音調琴曲起到不同作用,對進一步研究音樂組曲如何影響情緒健康有啟發意義。
      十一、古琴音樂的補瀉功能
     中醫治療有補瀉手法,藥有寒熱溫涼,針灸也有補瀉手法。古
琴音樂治病也有補瀉作用。人體臟腑經絡各有不同的頻率,樂音能夠起治療作用是因為樂音能相應於某臟腑經絡的頻率。樂音是由於琴弦振動後能引起相應臟腑經脈的共諧振動,有促進相應臟腑經脈氣血流通的作用,屬於補法。根據聲學理論,聲源頻率倍於某物體固有頻率時能抑制該物體原有的振動,樂音對有關臟腑經脈有抑制作用,屬於瀉法。
      十二、古琴音樂與醫學共振音樂
     醫學共振音樂為機能性的整體醫療系統[6],在國外已有二十多年的臨床使用經驗,為醫療級的音樂。其中德國音樂作曲家彼得‧休伯納創作及制作一系列微宇宙音樂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歷史上,科學家應為宇宙各星體存在著不同的頻率共振而構成自然諧和律。許多偉大的思想家都認為微宇宙音樂是受宇宙自然諧和律所控制,宇宙自然諧和律同時也是人體本身的自然諧和律[7]。公元前六世紀的醫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兼音樂家畢達格拉斯(Pythagoras)認為,如果我們可以經由微宇宙音樂的幫助,來認識生命的自然諧和律;藉由外在的音樂,將自然諧和律作用於我們的大腦中,啟動及強化身體內自然諧和律的功能從而產生共振,為人類的健康帶來好處,在音樂治療臨床上具有重大意義,這種音樂稱為「醫學共振音樂」。
     醫學共振音樂的特點:
     1. 醫學共振音樂掌握的是宇宙自然諧和音律與頻率[6],即大宇宙的運行與小宇宙(身體)的運行產生共振的原理,達到人體內部的平衡。
     2.醫學共振音樂掌握的是熟睡時腦波的頻率(δ9腦波),及熟睡時身體的頻率,透過頻率的調整,達到自癒力的提升。
      醫學共振音樂治療的四大領域及功能:
      1.醫學共振音樂最大的功能在精神領域:舉凡失眠、頭痛、偏頭痛、焦慮、憂鬱、心臟循環不良等。對必須長期依賴藥物者,可配合音樂治療使用,可快速降低藥品服用劑量及副作用,同時提升人體自我免疫系統,加速疾病的痊癒。
      2.醫學共振音樂在神經系統領域的功能:醫學共振音樂透過耳朵,直接傳達到腦部及全身的神經系統。此方面的作用,明顯優於傳統藥物的治療,尤其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優於傳統藥物的治療,而且無副作用,對於長期使用安眠藥及鎮靜劑的病人,將是一大福音。
      3.醫學共振音樂在內分泌、荷爾蒙系統領域的功能:醫學共振音樂透過自然諧和律的作用,對內分泌、荷爾蒙有自然調整的功能。
      4.醫學共振音樂可快速帶您進入α腦波、θ腦波、δ9腦波,達到身心靈的整體平衡。
        1)α腦波音樂讓人悠遊自在,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及煩惱。
        2)θ腦波音樂讓人靈光乍現,幫助左、右腦同步協調及平衡。
        3)δ9腦波是熟睡的腦波,令人容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啟動自我自療的力量。
        從前面對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的闡述,可以看出古琴音樂與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包括下面幾點:
     1. 古琴音樂與大自然的諧和關係
自古以來,許多偉大的古文明學者即不斷教訓我們,音樂必須反映自然的諧和律[8]。隨著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人類音樂變得越來越不自然。人類喪失了諧和音樂,也喪失了大自然。在面臨生態危機的此刻,人類其實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諧和律。無怪乎當代音樂中,充滿了緊張、膚淺和物慾。在這個生態大破壞時代,現代人漸漸失去自然生命與音樂的諧和律。古琴音樂中處處充滿大自然的諧和感,曲目如高山流水,瀟湘水雲,陽春白雪,石上流泉、梧葉舞秋風等都取材自大自然,這類古琴曲目在古譜不勝枚舉。
我們必須徹底了解音樂與大自然間的內在關聯性,聆聽古琴音樂中所隱含的大自然聲音,我們可從古琴音樂之中找回自然諧和律,只有這種諧和律,才能幫助當代音樂從人工音律單調節拍及種種刺耳聲音中解放出來。
關於古琴音樂與大自然的關係在《琴苑要錄》[9]中有以下的描述:“凡彈琴操弄,先定神思,不可雜想,使輕重高下,一曲之內,添減皆在我,不使並指所役,自然得趣。海大師云:若浮雲之在太虛,因風舒卷,萬態千狀,不失自然之趣。又韓退之云: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濶遠隨風颺。到這箇田地,方有古意。”
     2.古琴天、地、人、物的關係
     畢達格拉斯創作的藍道瑪諧和數學矩陣的理論可以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包括天體宇宙、醫學共振音樂、心理學、藝術與科學、醫學與生物學、工程與數學、和諧能源、甚至和諧政府等。
     至於古琴音樂及古琴制作,從各種古今文獻的記載,涉及的範圍包含上至政治層面的教化萬民,天文地理,君臣倫理,修身養性,藝術演譯,舒發感情等。舉例如下:
     1)《琴苑要錄》:“夫琴之為器,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2)劉向《琴錄》曰:“凡鼓琴有七利:一曰明道德,二曰威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
     3)古琴無論在製作上、音樂結構上都與數學有關聯。例如:《琴苑要錄》云“古琴制度長短則以三尺六寸為準,何也?蓌始制樂而本於琴故。黃鐘之管九寸,而琴自臨岳至第四徽有九寸,則其宮自第四徽至中徽九寸,則其宮是一倍於黃鐘之聲。而崔公所謂,在律為黃鐘,在音為宮,在體為心,此也。眾徽由之而生者,如第六徽與第八徽泛之,其聲一也。第五徽與第九徽泛之,則其聲一也。獨中徽不與眾徽同,是所謂元氣之統道之所生然,則琴以中徽為君明矣。自中徽至焦尾一尺八寸,其聲宮則三倍黃鐘之聲,故琴長三尺六寸為準矣。”
     4)琴制與天地、陰陽五行、宇宙結構相應:《琴苑要錄》云 “夫琴長三尺六寸,體一棊之數。廣六寸,象六合。上曰龍池下曰鳳沼,取平也。前廣後狹,別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應五行也。……心不徒悅耳,貴其大小得中而音聲和雅。大聲不喧譁而流慢,小聲不湮沒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氣意,感人善心也。……”
     5)琴與陰陽、剛柔、諧和方面:《琴苑要錄》云“古琴者先之情性,稽之制道,則禮義合,生氣之和。遵五常之行,使陽不散而陰不窒。剛而不恕,柔而不懾。世本曰:伏羲制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棋之數也。……”
     6)《碧落子斵琴法》:“琴長三尺六寸六分,古說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7)古琴泛音可與畢達格拉斯的泛音∕潛音距陣作比較:《今虞琴刋》[10]云“古琴面設十三徽,而泛音必在徽上。徽位皆區分全弦為若干節,其比例間距為分數式。若以全弦之比例自岳山起算,各徽位之分數式:則七徽為1/2,四徽為1/4,十徽為3/4,一徽為1/8,十三徽為7/8,而皆為高下相應之音,則以分母相倍故也,與其分子無關。五徽為1/3,九徽為2/3,二徽為1/6,十二徽為5/6,亦皆為倍分母,而音相應。至若三徽為1/5,六徽為2/5,八徽為3/5,十一徽為4/5,則又以分母相同,而為高下相同之音,與其分子亦無關。可知同分母之兩泛音相比而音同,倍分母之兩泛音相比而音亦倍,得高下相應之音矣。”
     綜上所述,可見西方的微宇宙∕醫學共振音樂與古琴音樂確有很多共通之處,通過現代科學和技術及有系統的探究,並利用古琴音樂及其中存在的微妙力量,可發展出全新醫學共振音樂,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十三、古琴養心與治療的展望
     綜上所述,古琴養心與書法、氣功、太極拳等的養心方法比較,在調心、調身、調意、調息方面;“以身行氣,以氣運身” 並以意驅動令精、氣、神臻於統一的境界;強調“鬆” 、“靜” ,使“心” 、“腦” 處於半休眠狀態,令腦、心、身三者達到內外平衡。可以說古琴養心是很有潛力的。
     古琴音樂療法不但要利用樂音的治療作用對人體臟腑經絡進行相對應的共振,以達到治療作用。而且還要利用音樂旋律的治療作用,而後者比較複雜,是我們今後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古琴音樂與現代的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醫學共振音樂透過HRV儀器,已經實驗證明,其對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及對內分泌荷爾蒙的平衡,明顯的優於藥物,且無藥物的副作用。古琴音樂發展為全新的醫學共振音樂是很有潛力的。
     古琴音樂療法同中藥針灸一樣可以通過調整人體臟腑經絡來達到治療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病人的病情則無從下手。因此,我們要用中醫四診八綱辨別證狀表裡虛實、判斷疾病性質和程度,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選擇對應的治療樂音、時值、旋律及設定每一療程重覆的次數等。
     古琴音樂養心和治療,應該利用現代科學儀器之助,包括經絡儀、腦波檢測器、HRV、量子及生物能檢測儀等,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臟腑、經絡、腦波、生物能等的診斷及數據記錄,以利搜集數據分析比較治療前後的狀況以作選樂、用樂的依據。
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無須接觸病人身體,無需服藥刺針,治療過程可以變得輕鬆自然,容易為廣大患者接受。是有很大發展前途的養心治療項目。
參考文獻
[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2] 謝華.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3] 韓寶強. 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   [M].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306~312
[4]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34~39
[5]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晉失諸侯.北京,中華書局,1981,503~515
[6] 謝汝光.心腦共振音樂.臺北,海信圖書公司,2008,19, 45~59,
[7] 謝汝光.心靈共振音樂.臺北,海信圖書公司,2008,83,
[8] 謝汝光.東方音樂治療.臺北,百善書房,2005,25~26,
[9] 琴苑要錄.鐵琹銅劍樓藏本,乙丑孟冬
[10] 今虞琴刋.今虞琴社.蘇州,1926,85~8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