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4 November 2017

古琴音樂促進東方特色的心、身、靈整體自愈療法

古琴音樂促進東方特色的心、身、靈整體自愈療法
作者:風美茵  发布时间:2011-9-4  阅读次数:3292  字体大小: 【】 【】【
古琴音樂促進東方特色的心、身、靈整體自愈療法
風美茵 (香港註冊中醫師)
      古琴音樂為什麼能增進身心健康?古琴從其誕生時起就起著重要的精神養生作用。自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了以音樂作為養生、怡情的手段,並逐漸發展為利用音樂作為增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一種手段。在2003年“非典”時期,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唱片曾被作為“醫保用品”用於醫護人員。中日友好醫院的跟蹤調查顯示,這些音樂對緩解焦慮、抑鬱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經醫學科學研究,經常傾聽古琴音樂,能改善情志、舒暢氣機、怡養心神,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能達到心理幹預和療效的真髓。
      古琴音樂促進東方特色的心、身、靈整體自愈療法
      身心靈三者的平衡結合,就是合一。而心、身、靈三個不同的面向又具有共通的特性,就是能量。因為能量可以同時到達心、身、靈的三個層面。那就是身心靈的合一。音樂,可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抒發情感、使人氣血平和,身心得到調整,達到最佳的身心健康平衡狀態。“琴人合一, 琴能靜心”,達到靜養心, 亦是中醫氣功之一静功的方法。
      在美化心的層面 : 由於古琴特殊的構造和演奏用純律方式,能發出天籟般美的聲音,音色豐富並且極具對比性的質感,低音古樸深厚,餘音綿長不絕,高音則清潤明亮,極富穿透力,音量雖小,卻能動人心魄,沁人肺腑。如聽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音色清晰純美、含蓄、深沉而音韻悠長,能讓人心靈超凡脫俗,高雅飄逸,引人入勝。古琴樂器同樣給人以美的感召; 一件斫制精美、音色優美、裝飾典雅的琴器兼具樂器與藝術品的功能,均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身體養生的層面 : 彈琴須身心同在,眼觀手、手控音、耳聽曲、心調手。彈琴時運指猶如打太極拳,指頭僅為發力端點,發力根源在腰背部,全身心、力共同運動方可完成琴曲彈奏。彈琴時,心須寧靜,力須全到,促進全身經絡運行舒暢。常彈琴因而能健身、安神,達到身體養生的效果。
      在入靜養生的層面 : 古琴尤其適合從事經商及腦力工作繁忙、緊張,夜生活過度的人們,根據靜心的原理,一般樂器讓人聽之心動,古琴卻能使人聞之心靜,修心及調氣。古琴強調彈琴時平心靜氣,調息淨慮。《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 同時,古琴之曲調圓潤、節奏舒緩、響度輕柔的樂曲,十分適合靜心養生之用。人們在聽到幽雅的音樂之後,便會沉浸在音樂美的世界,甚至進人心醉神迷狀態,滿足了內心泰然的需要,能進入到入靜狀態,使人心靜氣平,增進了心身健康。古琴音樂達到“靜養心”, 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 如果因為情緒鬱結引起失眠的患者,“先睡心,後睡人”, 不防在睡前聽古琴曲之後,心神定會安然下來,這就是筆者在北京中醫心理科臨床體會到; 古琴能達到心理保健和有效治療失眠的真髓。
      在淨化靈性美的層面:古琴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3000餘年,並且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和口述文化遺產名錄,這足以證明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大部分琴人以彈琴為自我人格完善的手段; 通過彈琴,加強對數、理、審美觀念、道德等方面的修養,從音樂藝術的角度完善對美的感悟和表達,昇華和完善自身品德的修養。琴人通過彈琴逐步提升自己的美、善修養,進而完善自己的品格,並用個人品德的完善感召周邊的群體,進而美化社會風尚。
      筆者學習彈古琴半年,每次撥動琴弦,是在對自己心靈的一次飄逸瀟灑淨化!仿佛把我帶進了古人優雅的文化世界。彈古琴曲看似輕柔、飄逸,實則是需要先將思想融入到古曲描繪的境地中,再化做內在力量撥動琴弦,將精、氣、神有機地凝聚到一起才能彈出韻味,對手、眼、腦、耳的協調是很有好處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學習慢節奏,彈古琴,具有抗焦慮的功效,通過欣賞和彈奏古琴使人心態平和,令生活情趣盎然,達到心理健康長壽的目的。 因此,古琴不僅停留於藝術享受層面,也可以普及化,達到心理上的保健,對增進人們的心身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11-9-4  阅读次数:3079  字体大小: 【】 【】【
      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左传·昭公元年》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韬心也”。宋朱长文《琴史》也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祖国医学其实也含有部分技艺的特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保健讲究和谐适度,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身体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
      琴学理论和中医养生观可谓颇有相通之处,同源于包容性及强的中国古代哲学。例如,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上看,古琴的外表就蕴含了天文地理、社会关系之种种,乃天地宇宙之缩影,古琴的创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蔡邕《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滨。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在古琴的演奏中,也讲究主体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的交融,还体现在主体的身心统一,心手相应,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在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更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中医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有机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只有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地把握医道。
      再如,从阴阳五行的哲学原理来看,所谓“圣人制琴以阴阳相配,故有中和之声……”,琴面拟天,为阳,琴腹拟地,为阴;制琴木材有阴木、阳木之分,松透者为阳,坚实者为阴。阴阳学说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运用于养生活动的各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违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说明调和阴阳是养生的根本。琴有角、徵、宫、商、羽五音,应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也与此相应,并且把五脏的功能活动及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和五音的外在变化联系起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角谓木音,调而直也;角乱则忧,其民怨;征谓火音,和而美也;征乱则衰,其事勤;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为金音,轻而劲也;商乱则陂,其宫坏;羽为水音,沉而深也;羽乱则危,其财匮”。从而产生了音乐疗法,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疗疾养生。由此可见,琴学和医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寓乐于教,琴能养德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古代医家也认为养德、养生没多少区别,《医先》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遵生八笺》也强调:“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孙思邈还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指出养德的重要性。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来音乐与“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指出音乐是道德操守的精华。健康的音乐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够深刻激发人的情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琴,向来是礼乐教化的工具。
      古人认为,琴具有天地之元音,内蕴中和之德性,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颐养正心而灭淫气。琴曲淡和微妙,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因此,无论弹琴或是听琴,都能培养人高尚情操,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增进道德,使人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史记·乐书》云:“音正而行正”,通过琴乐感通精神,影响行为,端正人心,从而达到养德养生之目的,的确有一定道理。
      中正平和,琴能养性
      养性,指的是调理人的性情、情绪。养生自然包括养性,养生与养性是统一的,养性是手段,养生是目的。性情的修养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理健康。我国古代医学和养生理论十分重视精神健康,认为精神是人身的主宰,《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素问·举痛论》认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提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因此,历代医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根本之法,强调修性安心,情绪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意志和精神不为外物的荣辱所干扰,使得五脏安宁,形神合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琴者,心也。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里明确指出“琴能养性”,白居易的琴诗《五絃弹》吟到:“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洩洩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养生观不谋而合,尤其“和”一字更是以琴养性的主题。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里说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龠乎?”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在《类经附翼·律原》中说:“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盖人有性情则有诗辞,有诗辞则有歌咏,歌咏生则被之五音而为乐,音乐生必调之律吕而和声”,“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律由声出,音以声生”。“和”当为古琴艺术重要的内涵,又正合医家调摄精神的养生原理。
      和谐优美的琴曲正如《新论·琴道》里所说的:“大声不震华而流漫,细声不淹灭而不闻”,即低而不晦,高而不亢,大声不烈,小声不灭,清而不历,平而匪和,温润醇雅,中声为节,以养生气,《吕氏春秋》称之为“适音”。该书的《侈乐篇》说:“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指出通过“适音”调节人的情性而养生。因为古琴曲大多由非韵律性段落构成,重意不重形,琴曲发展手法和结构完全由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来决定,起、承、转、合随意发挥,不注重小节,给人一种前后一体,贯成一气的自然推进之感。因此,琴音在听觉上不引起律动感,速度适中而有节制。与韵律性音乐易使人“惑志”、“丧业”不同,其一旦在听觉上被认同,便有一种冲和无碍,真气运行,神清气爽的感觉,使得五脏相合、血气和平,这正是古琴中正平和、自成风骨的艺术特点。
      畅情舒郁,琴能养疾
      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调养的意思是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形成对治疗疾病有利的内、外环境,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和精神状况,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调养疾病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不赘言。
      琴者,情也。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 宜哉。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矣。…予友杨君…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多作《琴说》以赠其行…”。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抚琴静中有动,心静而手指在运动,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按照中医理论,指甲是经络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经络中一些主要经络的终点末梢。弹琴中不断地按摩和运动这些末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血脉,古琴不但治疗了欧阳修的幽忧之疾,还使他的手指拘挛得到治疗。他在《琴枕说》中写到:“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他弹琴月余,便恢复了手指的灵活。由此可见,弹琴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做到精气神三者统一的艺术理念和中医理论强调对精气神三者的调摄,使得“调阴与阳,精气乃充,合神与气,使神内藏”的养生目的是一致的。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作者:韩杰  发布时间:2011-8-30  阅读次数:3453  字体大小: 【】 【】【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琴者“禁”也,禁淫禁邪禁贪,弹琴者首先应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这种道德操守的要求也要随身而行,以至“士无故不撤琴瑟”。因此,琴人在社会上是很受人们敬重的。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著作对古琴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
唐代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此处所说,概括起来都可以说古琴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即使是说可以格鬼神,我认为也是格去心中的鬼神,使人光明正大的为人处事。这个总结也是对古琴修身养性作用的概括。
蔡邑著《琴操》认为: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风俗通义》中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虞悬也,虽在穷阁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近代琴家杨宗稷在著名的《琴学丛书》中指出:“琴学有修身养性之用,道也,非艺也。”
古人的这些论述对古琴的修身养性作用作了精辟的总结。但是,在当前,在古琴喜人的兴旺之中,却也隐含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古琴渐渐地被当作表演性的工具,而修身养性的功能却被淡化了。于是,在新刊印的琴谱中,删去了说明琴曲内容的解题。有的琴家提出了古琴要去古的要求,认为古琴只是一种乐器,只是娱乐的功能,不要有更多的负担。于是,关注的只是弹琴的技法,追求的是表演的姿式和服装,淡化的正是古琴的生命——它的深刻的内涵。甚至通过古琴谋取名利,使一些琴人背离了应有的操守。
古琴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皇宫中就有过专职的琴师,在重要的场合为皇帝和贵族表演古琴。在社会上,也有文化水平很高的古琴家,他们研究古琴,演奏古琴,传授古琴,成为职业的古琴家。即使有些人不是专业琴家,但是他们生活富足,可以专心弹琴,于是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研究古琴,并且很有成绩。这些人是古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古琴艺术不可能达到极高的水平。他们创作的大量琴曲至今还是琴人常常弹奏的曲目。今天,社会仍然需要这样的职业古琴家,还要多多培养这样的职业古琴家,他们在古琴传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想成为职业的古琴家并非易事,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能成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职业的古琴家只是琴人中的极少数,大量的琴人是业余的。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把业余时间全部或部分投入到古琴的学习和研究中。还有很多琴人喜爱古琴,但没有很多精力,学习几首琴曲,作为平时的雅兴。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琴人,我认为都应把修身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琴人。
今天的现代琴人怎样进行修身养性呢?
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富裕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可以说基本上人人都成了“文人”。但社会生活复杂了,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别复杂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谋取利益的手段更加多样,唯利是图已经成为一些人十分急迫的表现。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现在仍然应该大力提倡个人的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为手段,达到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目的。因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仍然是今天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当然,今天的修身养性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标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要求也进步了。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内容来修身养性呢?我认为,古人所提倡的忠孝誠信仍可提倡。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仍是今人的美德;诚实守信也是现在为人立世的根本。这些不也正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吗?而古琴中表现这些思想要求的琴曲是很多的。还有一些琴曲表现了古代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这和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也是一致的。
琴可以致中和,达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通过学习古琴、弹奏古琴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弹奏古琴,用以修身养性。特别是广大的业余琴人,不要以为不能参加演出,没有获得奖励就不是优秀的琴人。实际上,业余琴人在演奏上不一定比职业琴家差,在修身养性、道德操守上也不一定比职业琴人差。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个修身派的琴人,我只会两三个曲子,但我弹得很好。我没有名与利的烦恼,我在修身养性上已大有收获,我是个合格的琴人。      
当然,我们提倡修身并不是不重视弹琴的技法。技法是表现琴曲内容的手段。技法不过关,怎么可能弹出琴曲的深刻内涵呢。因此,如果只弹奏一首曲子也要认真学习正确的指法,苦练基本功,努力弹出琴曲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古琴不仅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还有非常好的养生功能。修身是心理层面的,养生是生理层面的,两者即有共同性又有区别。道德修养不仅要抚琴听琴,还要理解琴曲的内容,探索琴曲的内涵,进而影响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养生则是通过欣赏和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五脏协调,正气升邪气降,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古琴的修身功能只能惠及古琴的爱好者,而古琴的养生功能却能惠及全人类。
   说起养生似乎是在赶时髦,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谈养生。电视里有养生堂节目,各种养生的书籍琳琅满目。现代人似乎更加重视养生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不愁了,用不着再为一家人的糊口而去奔波了,谁不想多活几年呀?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养生的方法很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老祖宗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有药物养生,有饮食养生,有健身养生,有音乐养生,还有……这些养生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有的用不好还会有付作用,反而害了身体。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紧张的工作,富裕生活的追求,失学失业生病养老等等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或风险,时时困扰着人们。外面是喧嚣的世界,内心是无限欲望的追求,紧张和烦燥常常伴随着人们。
   人们渴望着内心的平静,渴望着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一处安心的净土。而古琴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的方法。而这正是古琴可以实现的静心与养生的一大优势。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它是按照乐曲的特定要求,把多种声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旋律,通过不同音乐的选择和结合,对人体产生影响。音乐对人的身心调剂作用,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关注,人们不仅把声音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而且还利用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卻能使人闻之心靜,修心及調气。古琴強調弹琴时平心靜气,調息净虑,心靜气平。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以音乐作为养生、怡情的手段,并逐渐发展为以音乐作为诊病、治病的一种手段。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客观世界的重点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在五行体系中,不同物质可以相互匹配。由于五音能够配属于不同的脏腑,脏腑的机能状态也能通过五音、五声表现出来,所以古人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五行相配属,形象地描述了“徵”音躁急动悸像火的特性,“羽”音悠远像水的特性,“宫”音浑厚温和像土的特性,“商”音凄切悲怆像金的特性。于是,这些概念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抽象的联系。
根据静心的原理,选用优秀雅致的古琴音乐来获得保健的功效。曲调圆润、节奏舒缓、响度轻柔的乐曲,十分适合静心养生之用。人们在听到幽雅的音乐之后,便会沉浸在音乐美的世界,甚至进人心醉神迷状态,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增进了心身健康。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音乐更丰富、更细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从乐器特点来看。首先,音色丰富并且极具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则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其次,表现手法丰富,古琴琴曲的节拍多变,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通觉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名句。
从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爱,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而同时,时而潺潺、时而汹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脱。而乐曲内容里面熟悉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人们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
  在“非典”时期,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唱片曾被作为“医保用品”用于医护人员,中日友好医院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音乐对缓解焦虑、抑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他在美国发行的两张和美国音乐家即兴重奏的唱片,也作为“治疗音乐”销售得很好。
古琴养生不仅仅是听音乐养生,因为古琴不仅是听,更要弹。弹琴亦称为抚琴,右手指拨弦,左手指在琴弦上滑动,像大鹏展翅。不仅有高雅的动作,还要有左右大脑的活动。一首优美的乐曲从自己的手指下流出,那种感觉,如临深山,如感秋意,如观江河,如处静夜,在现实的这个喧嚣的环境里,自己创造出一个舒畅优雅的小空间,什么工作的紧张,任务的压力,人事间的烦忧,甚至病疼,全都化为乌有。我自己亲身体验,在紧张的工作时,或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一想到晚上回家可以弹琴,一想到家里墙上挂着的那张心爱的古琴,心里顿然生出一种美滋滋的感觉,压力立时就缓解了许多。而晚上下班回家,在自己独立的小环境下,轻轻抚弄一曲,自己的心情立时沉浸在优雅无挂的氛围中,各种困绕你的烦恼和紧张都消失了。内心平和了,体内各个生理环节逐渐趋于和谐,体内和谐,免疫力上升,百病难侵,这不正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怎样才能达到真正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确立如下几个观念:
    1 敬琴
   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视为仅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必须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面对古琴就像面对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的先人对话,感受古代先人的心灵和丰彩,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弹琴时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要正襟危坐,要专心致志,要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恭敬。古人的琴学理论中就有“十不弹”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些有着较强的时代性,已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但体现出的对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却是作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所需要的。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呢?这首先就是由于爱琴人把古琴视为珍宝。我们今天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观念。不敬不信,怎么能达到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
2 静心。心情平静是健康的源泉。《素向·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内无思想之急,以舔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便会延年益寿。如果每天都想着得奖,想着成名,想着发财,那么,伴随你的必然是焦虑和苦恼,怎么可能养生呢?
古琴由于其结构的原因,音量较小。有人把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乐器。其实,这正是古琴的优点和强项。音量小则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静下来。因此,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的听琴或抚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嚣中找到一片纯洁的净土,即修身,又养生。尚若弹奏的是音量很大的乐器,不仅同室之人受到干扰,就是左右邻居也受到影响,自己的心也很难安静。所以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在古代文人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许正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3000年依然沿续着,并且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静心,还包括要虚心学习,认真理解琴曲的含意。古琴是标题音乐,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含意。在琴谱中,每首琴曲前都有一段题解,说明这首琴曲的来龙去脉,曲意内容和弹奏特点。因此,抚琴者或听琴人都应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琴曲的内涵,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
3 清欲。何为清欲?即清心寡欲之意,修淡泊之心。作为业余琴人来说,弹琴为悦已,不争名、不求利,不为考级和比赛焦虑,也不为排名前后而不悦。偶为表演不求佯狂之动作,哗众取宠;也不强求服装之新颖,以戏剧效果悦人。所弹琴曲不必贪多,但要弹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精雕细刻,反复揣摩,认真体会古曲之深意。不可随意改编,不能以好弹好听为宗旨。   有人反对“琴者禁也”的说法,认为禁锢了人的思想。我却觉得这还是必要的。弹琴人修身养性,即应格除损人利己轻狂虚假之风。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这正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养性基础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4 持恒。恒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点是每一条弦上都有许多音阶,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弹出来构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记曲子就有一定难度。同时,一些指法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出效果。因此须要下功夫,须要持之以衡的坚持。一般来说,坚持半年,即可入门;坚持一年,初见成效;坚持终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5 和谐。心与琴和,弦与指和,音与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动人心魄。以和为贵,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对同事,对一切无恶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谐相处。对外和还要对内和,不刁难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纵自己,必求心态平和。心和则琴和,琴和促心和。
总之,在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既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达到养生健体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古琴爱好者的行列,让中国这个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乐器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让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永远传承下去。

古琴音樂養心療法

李春源博士美國環宇大學教授
國際中醫養生食療學會理事長
Mental Health Enhancement and Music Therapy by Guqin
Dr. Otto C. Y. Lee , Ph.D
Professor of Microcosm University
Chairman, International Life Enhancement & Chinese Food Therapy Association
E-mail: ottolee2008@hotmail.com
Abstract
Originated in China, the guqin, literally "ancient stringed instrumen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In addition to be played as a musical instrument, 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favored by the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as an instrument of great subtlety and refinement for Taoism. The playing technique of the guqin requires the player to touch the string with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pluck and lift freely on the surface board, creating subtle and crisp sound qualities.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guqin is for the purpose of health enhancement, offering means of health enhancement similar to the theory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enhancement methods such as calligraphy, Qigong (literally “breathing exercise”) and Taiji Quan, an internal Chinese martial art. For instance, both calligraphy and guqin emphasize on “shape and spirit” and “charact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 contrast in the practice. Calligraphy suggests the combined use of “square” and “circle” in the strokes while the guqin requires the harmony of “hardness” and “softness” in the tone. For Qigong, the breathing exercise involves “relaxation” and “static”, same as playing guqin. Both of them require calmness and focus when exercising breathing so as to achieve an unity of “Essence”, “Vitality or Qi” and “Spirit” ultimately. As Taiji Quan demands the overall balance of “Form”, “Consciousness”, “Qi” and “Strength”, the finger technique of the guqin also requires the unity of “Form”, “Consciousness” and “Qi”, which are known as “ arm movement by consciousness” and “finger coordination via qi”. Both Taiji Quan and the guqin require internal swiveling strength and spiritual self-restraint. The guqi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laying the guqin can help the brain, mind and body fall into half dormant state,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way of body, mind and life enhancement. When playing the guqin, the left hand techniques namely “Yin(吟)”, “Nao (猱) ”, “Chuo (綽) ” and “Zhu (注) facilitate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e meridians such as Lung, Pericardium and Sanjiao Meridians of Hand. The right hand plucking techniques namely “Mo (抹)”, “Tiao (挑) ”, “Guo (勾) ” and “Ti (剔) also help to facilitate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ree Yin/Three Yang Meridians of Hand. When playing the guqin, one needs to sit straight, loosen the chest inward and straighten the back. The posture facilitates the movement of qi in the Meridian of Governing Vessel(督脈)as well as the Urinary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at the back. Based on the Chinese classic medical treatise “Huangdi Neijing (黃帝內經)”and the theory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advocated by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陰陽五行)”, the five musical notes correspond with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that is the five not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 namely “Guan (宮)”, “Shang (商)”, “Jiao (角)”, “Zhi (徵)”, “Yu (羽)” represent the five elements namely earth, metal, wood, fire and water and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namely spleen, lungs liver, heart, and kidney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Neijing (內經)”, the note of self-organ not only can heal the illness of self-organ but also can treat other organ diseases based on the rules of the theory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restraint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Save as by building on the theory of “Neijing (內經)”, the healing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sound of guqin can also b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cientific theory concerning the acoustic resonance between the large universe of the nature and the small universe of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human bo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musical notes therapy by guqin, further study by extending to musical melodies can be developed. Howev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atter will be relatively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via only purely on musical notes due to the factors involving artistry and refinement in the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mindset of the audience. Thus,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is called for.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guqin music is comparable with the modern Medical Resonance Therapy Music in many aspects. The latter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cure the imbalance of the nervous, glandular and hormone systems better than and without side effect of medicine. Guqin music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a new branch of Medical Resonance Therapy Music.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guqin as life enhance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 is promising and is deemed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for health pursuit.
 
摘要:
     古琴發源於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隨了作為演奏樂器外,古人還用古琴作為修心養性的“法” 器。古琴的特色為左手取音可自由地在琴面上移動,音色虛實相間,韵味醇厚。古琴另一特色就是可作為養心之用,與其他中華傳統養心方法例如:書法、氣功、太極拳等之養心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書法與古琴都講求“形神”和“氣韵” ;虛實對比的關係;書法講求“方” “圓” 並用,古琴要求“剛” “柔” 相濟。至於氣功方面,練氣功與彈琴都要求“鬆” “靜” ;兩者運氣需閑靜專注,最終達致“精” “氣” “神” 合一。而太極拳要求形、意、氣、力的整體平衡,古琴的手法也要求形、意、氣合一,即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太極拳與古琴都需要圓轉內勁和精神內斂。古琴對心理健康都起着很大作用:彈琴能使腦、心、身處於半休眠狀態,是良好的養心、養身、養生之道。彈琴的左手指法吟、猱、綽、注等對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等有促進經氣運行的作用。右手彈撥手法包括抹、挑、勾、剔等對手三陰三陽經的經氣也有促進作用。彈琴時端正坐姿、含胸拔背、氣易自腰背發出,有助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運行。根據《黃帝內經》和陰陽五行相生相尅學說,五音對應五行及五臟,即宮屬土屬脾,商屬金屬肺,角屬木屬肝,徵屬火屬心,羽屬水屬腎。根據《內經》,本臟的音可治本臟病,也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尅的規律治療他臟之病。古琴樂音能起治療作用除了依據《內經》的理論外,也可根據現代科學理論有關大宇宙與人體臟腑小宇宙的音頻共振作為解釋。基於古琴樂音治療的理論,可進一步發展古琴音樂治療的探索,但相信古琴音樂療法會比單純樂音療法較為複雜,因涉及音樂藝術和聽者的修養及心理等因素,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此外,古琴音樂與現代的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醫學共振音樂實驗證明,其對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及對內分泌荷爾蒙的平衡,明顯的優於藥物,且無藥物的副作用。古琴音樂發展為全新的醫學共振音樂是很有潛力的。
     綜上所述,古琴養心療法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相信頗切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需要。
 
前言:
     古琴,根據歷史考證,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的商殷時代就有了這種樂器。到周朝已發展為宮庭伴奏樂器並逐漸形成為獨奏樂器。因它音韵優美且能抒發情感,故自古以來多為士大夫、文人、雅士作為修心養性、陶冶情操之用。除了古琴外,在古代中國,人們也發明了其他樂器,例如:塤、瑟、簫、鼓等。但當比較音色的優美、音域的寬廣、表現力的豐富等,都以古琴最受士人喜好。《禮記‧曲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 ,可知一般士人都將操琴、弄瑟作為日常的活動。
在使用這些樂器時,人們發現了音樂具有醫療作用。他們在一定的文字、音樂和醫學水平條件下,創造了雛形的古代音樂療法。部分內容記述在《呂氏春秋·古樂》[1]、中醫經典著作《內經·靈樞·經別》[2]等書中。如果使用得當,古琴音樂養心療法是一種對心理亞健康和疾患可以起到作用的醫療方法。正如明代朱霞享所說:“音樂,亦為藥也” ,足見音樂對人體影響的重要性 。目前對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的初步研究,介紹如下:
     一、  古琴音樂的特色
     古琴音樂能維持長期受人如此鍾愛,主要有以下特色:
     1. 無“品”無“碼” —— 古琴如小提琴,但是一種按彈樂器。按弦時手指左右移動,音就會有所變化,靈活自然,隨心所欲。
     2.韵味醇厚 —— 按音後,通過特別的左手吟、猱、綽、注等手法,除了能彈出按音外,還有左手手指移動時特有的虛音或走手音而構成變化多端的音韵。
     3.指法多變—— 古琴指法超過一百種。這麼多指法是為了表現各種不同琴曲和感情而創立的。
     4.音域寬廣—— 古琴的音域有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足夠各種琴曲的創作及發揮。
     5.等音高音色的變化——七弦古琴每根弦上有三組音,加上泛音、散音共有近三十組的組音。但它七根弦粗幼不同,每根弦等音高音發出的音色不同,演奏可以交替使用,令不同位置的等音高音發出和諧悅耳的樂音。
     6.優美和聲—— 古琴對和聲的應用很普遍,極優美和諧。
     7. 古琴養心——除了具備以上特色,古琴還有另一特色就是可作為養心之用。它與其他中華傳統養心方法例如:書法、氣功、太極拳等之養心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古琴音樂與書法
     古琴是動態的時間藝術;書法是靜態的視覺藝術。兩者的藝術形式非常不同,但兩者亦有共通的內在藝術規律。有人說:“樂曲是流動有聲的書法,書法是靜止無聲的樂曲” ,是有道理的。它們共通的內在藝術規律包括:
     1.“形神”和“氣韵”   —— 晉代書法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 的觀點。認為“形” 是手段,“神” 是目的。書法寫形是為了“神韵” 。用筆筆意要求氣韵 生動。古琴演奏,樂匠祇能達到形似,講求技巧;但藝術家更重傳神,講求感人的藝術效果。操琴運指也要求氣韵 生動。
     2. “虛”、“實”關係 ——祖國的傳統藝術普遍採用“虛實相間” 的原則。書法藝術中有“虛處實寫,實處虛寫” ,“筆斷意連” 等表現方法。書法中表現虛實的手法很多,例如:枯潤或燥潤虛實,濃淡虛實,輕重疾徐或筆斷意連的虛實等。古琴講求“聲韵兼備,虛實相間” 的對比手法。“聲” 指按彈所得之音,屬實音;“韵” 指按彈後由左手在弦上移動奏出的滑音,屬虛音的“韵” 。這種“韵” 令古琴表現特有的空靈、飄逸的藝術風格。
     3.  運筆與運指 —— 書法運筆講求“方” “圓” 並用。“方用頓筆,圓用提筆” 。若方圓並用,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靈活變化。古琴運指同樣講究方圓並用,或方中求圓,或圓中求方。即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書法用筆運勁形容為“鐵劃銀鈎” 、“力透紙背” ;古琴彈奏運指要求“按欲入木” 、“彈欲斷弦” ;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  古琴音樂與氣功
練氣功有很多門派,有靜功、動功和動靜結合的功法,不管動、
靜功,最主要的共同口訣是“鬆” 和“靜” 。彈琴除了需要一個恬靜的客觀環境外,也需要彈奏者“鬆” 和“靜”的狀態。氣功注重精、氣(炁)、神的鍛練;有修養的彈琴人也能修煉到類似氣功的“練精化炁,練炁化神” 的境界 ,並在“身” 、“心” 、“氣” 、“意” 統一下進行。
     1. “鬆”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 不鬆,肌肉會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凝“內氣” 的流通。氣功“以身行氣” “鬆” 才能發動體內真氣的循環流動。古琴演奏指法繁複,祇有在“鬆” 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得更好。
     2.“靜” 就是什麼也不想,這是絕對化的說法。實際上“靜”是進入集中思維狀態,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例如念“心法” 或“口訣” ,這樣就能逐漸“入靜” ,“入靜” 後可進一步達到“入定” 狀態 。 動功屬於動中求靜的導引術;靜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彈琴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也是要求“入靜” 狀態,入靜就是啥也不想,集中心神彈琴。
     3. 無論那一家那一派氣功,莫不強調“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 ,甚至“練神還虛” ,最終達致“精” 、“氣” 、“神” 合一。彈琴也一樣要鍛練“精” 、“氣” 、“神” 。古琴演奏講求:“坐欲安、視欲專、氣欲靜、意欲閑、神欲鮮、指欲堅” 。彈琴需心中有“琴曲的起承轉合、音律、音調、樂句、弦位、徽位、左右手指法等” ,然後專注於琴弦,指到弦動,演奏時注意虛實相間,輕重對比,緩急節奏,剛柔既濟,心意合一。
      四、  古琴音樂與太極拳
     1. 太極拳練功要求形、意、氣、力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功法形意氣合一,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太極拳要求頭正身直,但忌僵硬,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微微含胸拔背,鬆肩垂肘,指、掌舒展,以意運臂,以氣貫指,通體鬆靜。彈琴講究端莊、自然和安祥的琴容,切忌太跨張的前後俯仰,左右搖擺。
     2.太極拳與彈琴同樣需要運行內勁。耍拳要“根在足,發於腿,主在腰,形於指,周身貫串一氣” ,才能更好地發揮內勁。彈琴為坐姿,也須運行內勁為主,由腳而腰而臂而指,上下呼應,內外相合,切忌露骨過火。琴韵如行雲流水,氣韵生動連貫。綿綿不絕。
     3. 太極拳運勁內斂,所謂:“氣宜鼓盈,神宜內斂” ,練拳強調腹式呼吸,氣聚丹田。經過長期練習,丹田的能量不斷增添,達到腰腹丹田之氣鬆凈騰然鼓盈,更增渾身輕靈圓活之姿。彈琴時也須神情內斂,集中精神,凝神專一於指法。指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音合,達致心意與音樂融合,更添琴曲的生機氣韵。而太極拳也有“內三合” ,即“身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心合” 之說法。
      五、  修心養性的琴道
     有人認為“琴乃載道之器” ,古琴非單純局限於音樂藝術範疇的一般“樂器” ,它也是可作為修心養性的一件“道” 器。“琴趣清雅可禁淫邪,正人心也” 即古語“琴者禁也” 的詮釋。古人彈琴前更有講究焚香、沐浴、淨身等。又規定“十四宜彈” 與“十四不宜彈” 。“十四宜彈” 如:“逢知己、遇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居舟中、憩林下、值天氣晴朗、當風清月明……”。“十四不宜彈”如:“風雷陰雨、日月交蝕、近囹圄、在市纏、衣冠不整、香案不潔……”等宜忌規矩要求。
     古琴獨有的音色、音韵、泛音等加上左手的吟、猱、綽、注等手法可隨琴曲的要求及演奏者情緒而變化。加上很多琴曲都有“聲少韵多” 的特性及古琴音量偏少,優雅的琴音令人油然生起“靜穆” 之心。散音恢宏,泛音泠泠,按音與虛音變化豐富,確有“如霞外仙音,縹緲入仙之趣” 。當情技相融,心意相通,臻於化境,則物我兩忘,達致天、地、人三籟合一之境界矣。
       六、古琴與健康
      古琴對人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會有所幫助,闡述如下:
      1.  因彈琴取坐姿,運勁主要是運用腰勁,宜防三停:一停於肩、二停於肘、三停於腕。使勁從腰部直達手指。在使勁貫於指的同時,由於舒展了經絡,氣也就會逐漸發動起來。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 ,也就是類似氣功中“練精化炁” 的過程。這種勁、氣的運行與音樂演奏都必須在意識指導下進行,因意識的驅動,令精、氣、神臻於統一的較高境界。這是良好的養心、養身、養生之道。
     2.  現代人生活因上班、上學、家庭、社交、應酬、投資、投機等活動和各種生活瑣事,經常處於緊張、繁忙、興奮或憂鬱等狀態之中。容易感到疲勞、焦慮等各種不同壓力。很多調劑方法例如電腦遊戲打機、麻雀耍樂、觀賞電影電視等,什至看書、運動、唱歌、跳舞等等,這些方法可能有助恢復體力,但都還需要用“腦” ,無法達到腦、心、身的一致平衡的休息。為了達到這種平衡,練氣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靜坐時用意念驅使氣循經絡運行;耍太極拳屬於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心法、口訣,達到氣遍全身。這些方法都是把思想集中在一個意念上,使腦處於半休眠狀態,加上肢體放鬆,便達到腦、心、身三者內外平衡。
     彈琴除了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如果心不靜也是無法彈琴的。彈琴時,橫琴案上,面對4~5徽處,雙臂張開和伸縮完全可以控制有效弦長,不用搖晃身體,給彈琴人創造了身體平衡的休息狀態。西方樂譜以節線劃分,古琴樂曲以樂句為單位,樂句長短不一,可以根據個人理解和感情處理發揮,讓彈琴者能自然地把腦、心、身結合。有修養的操縵琴人以內力為主,有助身體氣血運行的內外平衡。古琴的節拍並非機械式的,而是根據人體心律、脈搏、呼吸的自然條件按操琴者的情感處理,加上樂句的長短,呼吸也隨之有快有慢,不但促進體內氣血流通,而且能自然做到調氣、調心、調息,使大腦處於半休眠狀態,與練氣功、耍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3. 彈琴時很講究姿勢,要求端坐凝神,上身脊樑中正,頭容正直,不仰不俯,雙足平行,相距等肩,全身放鬆,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張臂、順腕、綳指,有利氣貫全身,含胸拔背運勁,氣易於自腰脊發出,有利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等的運行。張臂、順腕、綳指,有利陽脈舒展,包括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操琴左右手法不同,這需要心、腦、手、意協調配合。左手在弦上左右上下來回移動,對左手拇指的少商穴做成按壓,間接促進手太陰肺經經氣的運行。同樣,左手中指按弦接近手厥陰心包經的中衝穴;無名指按弦或跪指接近十宣穴和手少陽三焦經的關衝穴,對這兩條經的經氣運行也有促進作用。左手指法還包括吟、猱、綽、注、撞、逗、捏起、帶起、放合、推出、罨等,按壓輕重不一,對疏通經氣都有一定的幫助。右手指法較簡,以彈撥為主,手法很多,包括抹、挑、勾、剔、托、劈、打、摘、撥、刺、輪、滾、拂、蠲、長鎖、索鈴、連挑等。對手三陰三陽經的井穴、十宣穴等來回按壓,都能使手三陰三陽起到通經舒絡的作用。
      七、  《內經》的五音理論和二十五音與經絡的關係
     根據距今約6000多年西安半坡考古資料顯示,發現最古老樂器陶塤只有兩個音,後來續漸發展到三個音、四個音以至發展到後來的五聲音階。中國傳統文化及哲學對五這個數字有特殊意義,包括五行學說的盛行,奠定五音的理論。五行學說及五音理論滲入到中華文化各個領域,包括《黃帝內經》闡述了關於五音配五行和二十五音與經絡的對應關係:
     (1)“五音” 即宮、商、角、徵、羽與土、金、木、火、水相應。以《詩經》、《樂記》等都有關琴的記載,例如《禮記·樂記》提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也出土過五弦琴和十弦琴。由於當時盛行五行學說,五弦琴的定音應與五音:宮、商、角、徵、羽有關,並應按此順序排列由一弦至五弦的音調。
     (2)《靈樞·五音五味》記述了按五音分類的25個樂音名稱。(參見表一)。
 
     《靈樞·五音五味》二十五音(表一)
五音分類
二十五音名稱
宮音
商音
角音
徵音
羽音
少宮、左宮、上宮、加宮、太宮
少商、左商、上商、右商、釱商
右角、釱角、上角、判角、大角
少徵、右徵、上徵、判徵、質徵
少羽、桎羽、上羽、眾羽、大羽
 
     (3)《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除上音外之同名音﹙參見表二﹚分別與人體各陽經的左右上下部分相關。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二十五音與經絡對應(表二)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
音名
經絡名稱及部位
上宮
太宮
加宮
少宮
左宮
上商
釱商
右商
左商
少商
上角
大角
左角
脾經
左胃經上
左胃經下
右胃經上
右胃經下
肺經
左大腸經上
左大腸經下
右大腸經上
右大腸經下
肝經
左膽經上
右膽經下
釱角
判角
上徵
質徵
少徵
右徵
判徵
上羽
大羽
少羽
眾羽
桎羽
右膽經上
左膽經下
心經
左小腸經上
右小腸經下
右小腸經上
左小腸經下
腎經
右膀胱經上
左膀胱經下
右膀胱經下
左膀胱經上
 
     從上面可看出樂音與人體五臟五腑及有關經絡有着對應關係,對應用樂音治療臟腑經絡疾病有啟示作用。
      八、五弦古琴的定音
     若五弦琴一弦至五弦的定音是按五音:宮、商、角、徵、羽的順序排列的假設成立。其空弦音頻應該由一弦漸升高到五弦。透過現代物理聲學的研究,以頻率來分辨區別定音,已經成為科學定律。對於五音宮、商、角、徵、羽的頻率分析,早就已經得到國際共同承認,並分佈了五音和二十五音的音分和頻率對照表[3](參看表三和表四)。
     五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三)
弦號
五音
二十五音
音分
頻率(Hz)
上宮
80
274.00
上商
280
307.56
上角
520
353.29
上徵
780
410.54
上羽
1020
471.59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弦的音頻逐步升高到五弦。
 
     二十五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四)
五音
二十五音
音分
頻率(Hz)
少宮
左角宮
上宮
加宮
太宮
0
40
80
120
160
261.63
267.75
274.00
280.41
286.96
少商
左商
上商
右商
鈦商
200
240
280
320
360
293.67
300.53
307.56
314.75
322.10
右〔少〕角
鈦角
上角
判角
大角
400
460
520
580
640
329.63
341.26
353.29
365.54
378.65
少徵
右〔左〕徵
上徵
判徵
質徵
700
740
780
820
860
392.00
401.17
410.54
420.14
429.96
少羽
桎羽
上羽
眾羽
大羽
900
960
1020
1080
1140
440.01
455.52
471.59
488.22
505.44
 
      九、七弦古琴的定音
     古代相傳五弦琴是由周文王及周武王各加了一根琴弦而發展成為七弦琴的。而且,據說文王是加在一弦上,而武王是加在二弦上的。據《七弦論考》所說:“一弦宮屬土,二弦商屬金,三弦角屬木,四弦徵屬火、五弦羽屬水,六弦少宮文聲,七弦少商武聲。”按後者說法,少宮、少商是加在六、七弦上。根據上面(表四)的頻率數據,七弦琴七條空弦或散音音高按頻率從低到高順序排列得出下列(表五):
     七弦琴散音的音分與頻率對照表(表五)
弦數
七音
二十五音名稱
音分
頻率(Hz)
少宮
少宮
0
261.63
上宮
80
274.00
少商
少商
200
293.67
上商
280
307.56
上角
520
353.29
上徵
780
410.54
上羽
1020
471.59
     按上面以頻率次序排列,少宮音高最低,應排在一弦處。少商按
音高頻率應排在三弦。這個排列與《七弦論考》所說不符。但與傳說“文王加於一弦” 中的“文” 字和《七弦論考》所說“少宮屬文聲” 中的“文” 字略有符合。另與傳說“武王加於二弦” 中的“武” 字和《七弦論考》所說“少商屬武聲” 中的“武” 字,實際上少商在(表五)上屬三弦,相差了一根弦數。
      十、古琴樂音與音樂治療
     1.陰陽學說
     東漢《太平經》以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來源和養心意義,認為音樂的發展是順應大自然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對樂音的陰陽屬性,可詮釋為:高為陽,低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竹之聲為陰等。古琴樂音與音樂的養心治療是根據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中醫認為人生病就是由於陰陽失調。古琴樂音與音樂的養心治療就是為了調節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用樂音與音樂的陰陽屬性來補偏救弊,以協調陰陽平衡。並以五行相生相尅理論,以樂音與音樂針對相應的臟腑經絡進行調整,以維持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關係。
     2.五行學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闡述“五臟相音” 關於人體臟腑與五音的關係,即宮音入脾,商音入肺,角音入肝,徵音入心,羽音入腎。在《呂氏春秋》等古籍提到五行與五音的相生相尅關係,如宮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徵,徵生宮。徵屬火,宮屬土,它們之間於調式上是主從關係,徵為主,宮為從,此為相生。而角、宮屬木、土;羽、徵屬水、火,在樂音上均為大二度,屬不協調音程,此為相尅。
     3.五音特性與調養五臟
清代祝鳳喈曾說:“宮音, 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鬱,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麗柔順。羽音,高潔澄淨,淡蕩清邈。”[4]《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宮為脾之音,其聲為歌,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平和,以治過思。也可以五行相生理論,火生土,以柔雅之徵音治過思。商為肺之音,其聲為哭,過懮傷肺,可用商音之慷慨,以治過懮。也可以和平寬宏的宮音,以治過懮。也就是說,可用本臟之音治療本臟病,也可根據五行相生相尅的規律,治療本臟或他臟之病。
     4.古琴樂音與臟腑經絡頻率共振
根據科研,大宇宙與人體內小宇宙各臟腑器官,都存在不同的頻率和共振。這理論與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頗一致,人體內外陰陽平衡相等於大宇宙小宇宙內外和諧的共振,身體自然不出毛病;若陰陽失衡或頻率共振不和諧,生病是必然的結果。通過樂音的變化、高低、強弱、音調、和聲、長短等,無論聽者有意識或無意識,樂音音頻都會進入身體,對相應的臟腑器官產生協調或不協調的共振,從而產生對心理及生理上治療的效果或反效果。
     5.古琴音樂治療
音樂是樂音的組合成為旋律,作者通過創作表達感情或傳遞某種訊息,通過音樂的表現,將感情或訊息傳予知音人,希望能打動和感染聽者。音樂藝術雖然也是建基於樂音的共振理論,也可以對應體內臟腑產生共振,但比這個複雜得多。因為音樂能表達不同的感情和美感境界。聽者因應自身的感受、經歷、修養等接收不同程度的樂感,影響其心理和/或生理,導致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反應等治療或反治療效果。
     6.古琴音律音調如何影響情緒健康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音樂對人的情緒健康以至國運的興衰都有很大的影響。《論語》記載孔子聽到《韶樂》,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左傳》[5]曾記載關於晉平公喜好古琴音樂而導致生病及國家衰敗的事跡。公元前530年,衛靈公曾召古琴師師涓記錄一首他半夜聽到的神秘琴曲,後來師涓彈給晉平公聽,一曲未終,晉國的琴師師曠阻止繼續演奏,因為他認為這首清商調的樂曲是琴師師延曾為紂王作的靡靡之音,聽之必令國家衰弱。晉平公要師曠演奏令人欣喜的清徵調樂曲,師曠認為不可,因古代聽清徵調的都是有道德的君主,他認為晉平公的德行未足以聽清徵曲。但晉平公堅持要聽。聽後,他要求聽慷慨激昂的清角調樂曲,師曠勸他清角之音是為了黃帝在泰山之上大合鬼神而作,要求聽者的德行更高,德行薄如晉平公者非常不宜,聽了恐怕會有不好的結果。但晉平公堅持要聽,師曠不得已而鼓琴,演奏時風雲變色,大風摧毀帷幕,晉平公被嚇得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根據以上記載,第一首琴曲清商調被師曠認為是靡靡之音,第二首清徵調歡欣開顏,第三首清角調慷慨激昂,可看到不同音調琴曲起到不同作用,對進一步研究音樂組曲如何影響情緒健康有啟發意義。
      十一、古琴音樂的補瀉功能
     中醫治療有補瀉手法,藥有寒熱溫涼,針灸也有補瀉手法。古
琴音樂治病也有補瀉作用。人體臟腑經絡各有不同的頻率,樂音能夠起治療作用是因為樂音能相應於某臟腑經絡的頻率。樂音是由於琴弦振動後能引起相應臟腑經脈的共諧振動,有促進相應臟腑經脈氣血流通的作用,屬於補法。根據聲學理論,聲源頻率倍於某物體固有頻率時能抑制該物體原有的振動,樂音對有關臟腑經脈有抑制作用,屬於瀉法。
      十二、古琴音樂與醫學共振音樂
     醫學共振音樂為機能性的整體醫療系統[6],在國外已有二十多年的臨床使用經驗,為醫療級的音樂。其中德國音樂作曲家彼得‧休伯納創作及制作一系列微宇宙音樂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歷史上,科學家應為宇宙各星體存在著不同的頻率共振而構成自然諧和律。許多偉大的思想家都認為微宇宙音樂是受宇宙自然諧和律所控制,宇宙自然諧和律同時也是人體本身的自然諧和律[7]。公元前六世紀的醫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兼音樂家畢達格拉斯(Pythagoras)認為,如果我們可以經由微宇宙音樂的幫助,來認識生命的自然諧和律;藉由外在的音樂,將自然諧和律作用於我們的大腦中,啟動及強化身體內自然諧和律的功能從而產生共振,為人類的健康帶來好處,在音樂治療臨床上具有重大意義,這種音樂稱為「醫學共振音樂」。
     醫學共振音樂的特點:
     1. 醫學共振音樂掌握的是宇宙自然諧和音律與頻率[6],即大宇宙的運行與小宇宙(身體)的運行產生共振的原理,達到人體內部的平衡。
     2.醫學共振音樂掌握的是熟睡時腦波的頻率(δ9腦波),及熟睡時身體的頻率,透過頻率的調整,達到自癒力的提升。
      醫學共振音樂治療的四大領域及功能:
      1.醫學共振音樂最大的功能在精神領域:舉凡失眠、頭痛、偏頭痛、焦慮、憂鬱、心臟循環不良等。對必須長期依賴藥物者,可配合音樂治療使用,可快速降低藥品服用劑量及副作用,同時提升人體自我免疫系統,加速疾病的痊癒。
      2.醫學共振音樂在神經系統領域的功能:醫學共振音樂透過耳朵,直接傳達到腦部及全身的神經系統。此方面的作用,明顯優於傳統藥物的治療,尤其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優於傳統藥物的治療,而且無副作用,對於長期使用安眠藥及鎮靜劑的病人,將是一大福音。
      3.醫學共振音樂在內分泌、荷爾蒙系統領域的功能:醫學共振音樂透過自然諧和律的作用,對內分泌、荷爾蒙有自然調整的功能。
      4.醫學共振音樂可快速帶您進入α腦波、θ腦波、δ9腦波,達到身心靈的整體平衡。
        1)α腦波音樂讓人悠遊自在,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及煩惱。
        2)θ腦波音樂讓人靈光乍現,幫助左、右腦同步協調及平衡。
        3)δ9腦波是熟睡的腦波,令人容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啟動自我自療的力量。
        從前面對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的闡述,可以看出古琴音樂與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包括下面幾點:
     1. 古琴音樂與大自然的諧和關係
自古以來,許多偉大的古文明學者即不斷教訓我們,音樂必須反映自然的諧和律[8]。隨著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人類音樂變得越來越不自然。人類喪失了諧和音樂,也喪失了大自然。在面臨生態危機的此刻,人類其實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諧和律。無怪乎當代音樂中,充滿了緊張、膚淺和物慾。在這個生態大破壞時代,現代人漸漸失去自然生命與音樂的諧和律。古琴音樂中處處充滿大自然的諧和感,曲目如高山流水,瀟湘水雲,陽春白雪,石上流泉、梧葉舞秋風等都取材自大自然,這類古琴曲目在古譜不勝枚舉。
我們必須徹底了解音樂與大自然間的內在關聯性,聆聽古琴音樂中所隱含的大自然聲音,我們可從古琴音樂之中找回自然諧和律,只有這種諧和律,才能幫助當代音樂從人工音律單調節拍及種種刺耳聲音中解放出來。
關於古琴音樂與大自然的關係在《琴苑要錄》[9]中有以下的描述:“凡彈琴操弄,先定神思,不可雜想,使輕重高下,一曲之內,添減皆在我,不使並指所役,自然得趣。海大師云:若浮雲之在太虛,因風舒卷,萬態千狀,不失自然之趣。又韓退之云: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濶遠隨風颺。到這箇田地,方有古意。”
     2.古琴天、地、人、物的關係
     畢達格拉斯創作的藍道瑪諧和數學矩陣的理論可以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包括天體宇宙、醫學共振音樂、心理學、藝術與科學、醫學與生物學、工程與數學、和諧能源、甚至和諧政府等。
     至於古琴音樂及古琴制作,從各種古今文獻的記載,涉及的範圍包含上至政治層面的教化萬民,天文地理,君臣倫理,修身養性,藝術演譯,舒發感情等。舉例如下:
     1)《琴苑要錄》:“夫琴之為器,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2)劉向《琴錄》曰:“凡鼓琴有七利:一曰明道德,二曰威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
     3)古琴無論在製作上、音樂結構上都與數學有關聯。例如:《琴苑要錄》云“古琴制度長短則以三尺六寸為準,何也?蓌始制樂而本於琴故。黃鐘之管九寸,而琴自臨岳至第四徽有九寸,則其宮自第四徽至中徽九寸,則其宮是一倍於黃鐘之聲。而崔公所謂,在律為黃鐘,在音為宮,在體為心,此也。眾徽由之而生者,如第六徽與第八徽泛之,其聲一也。第五徽與第九徽泛之,則其聲一也。獨中徽不與眾徽同,是所謂元氣之統道之所生然,則琴以中徽為君明矣。自中徽至焦尾一尺八寸,其聲宮則三倍黃鐘之聲,故琴長三尺六寸為準矣。”
     4)琴制與天地、陰陽五行、宇宙結構相應:《琴苑要錄》云 “夫琴長三尺六寸,體一棊之數。廣六寸,象六合。上曰龍池下曰鳳沼,取平也。前廣後狹,別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曰宮商角徵羽,應五行也。……心不徒悅耳,貴其大小得中而音聲和雅。大聲不喧譁而流慢,小聲不湮沒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氣意,感人善心也。……”
     5)琴與陰陽、剛柔、諧和方面:《琴苑要錄》云“古琴者先之情性,稽之制道,則禮義合,生氣之和。遵五常之行,使陽不散而陰不窒。剛而不恕,柔而不懾。世本曰:伏羲制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棋之數也。……”
     6)《碧落子斵琴法》:“琴長三尺六寸六分,古說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7)古琴泛音可與畢達格拉斯的泛音∕潛音距陣作比較:《今虞琴刋》[10]云“古琴面設十三徽,而泛音必在徽上。徽位皆區分全弦為若干節,其比例間距為分數式。若以全弦之比例自岳山起算,各徽位之分數式:則七徽為1/2,四徽為1/4,十徽為3/4,一徽為1/8,十三徽為7/8,而皆為高下相應之音,則以分母相倍故也,與其分子無關。五徽為1/3,九徽為2/3,二徽為1/6,十二徽為5/6,亦皆為倍分母,而音相應。至若三徽為1/5,六徽為2/5,八徽為3/5,十一徽為4/5,則又以分母相同,而為高下相同之音,與其分子亦無關。可知同分母之兩泛音相比而音同,倍分母之兩泛音相比而音亦倍,得高下相應之音矣。”
     綜上所述,可見西方的微宇宙∕醫學共振音樂與古琴音樂確有很多共通之處,通過現代科學和技術及有系統的探究,並利用古琴音樂及其中存在的微妙力量,可發展出全新醫學共振音樂,應用在醫學的領域。
      十三、古琴養心與治療的展望
     綜上所述,古琴養心與書法、氣功、太極拳等的養心方法比較,在調心、調身、調意、調息方面;“以身行氣,以氣運身” 並以意驅動令精、氣、神臻於統一的境界;強調“鬆” 、“靜” ,使“心” 、“腦” 處於半休眠狀態,令腦、心、身三者達到內外平衡。可以說古琴養心是很有潛力的。
     古琴音樂療法不但要利用樂音的治療作用對人體臟腑經絡進行相對應的共振,以達到治療作用。而且還要利用音樂旋律的治療作用,而後者比較複雜,是我們今後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古琴音樂與現代的醫學共振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醫學共振音樂透過HRV儀器,已經實驗證明,其對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及對內分泌荷爾蒙的平衡,明顯的優於藥物,且無藥物的副作用。古琴音樂發展為全新的醫學共振音樂是很有潛力的。
     古琴音樂療法同中藥針灸一樣可以通過調整人體臟腑經絡來達到治療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病人的病情則無從下手。因此,我們要用中醫四診八綱辨別證狀表裡虛實、判斷疾病性質和程度,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選擇對應的治療樂音、時值、旋律及設定每一療程重覆的次數等。
     古琴音樂養心和治療,應該利用現代科學儀器之助,包括經絡儀、腦波檢測器、HRV、量子及生物能檢測儀等,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臟腑、經絡、腦波、生物能等的診斷及數據記錄,以利搜集數據分析比較治療前後的狀況以作選樂、用樂的依據。
古琴音樂養心療法無須接觸病人身體,無需服藥刺針,治療過程可以變得輕鬆自然,容易為廣大患者接受。是有很大發展前途的養心治療項目。
參考文獻
[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2] 謝華.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3] 韓寶強. 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   [M].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306~312
[4]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34~39
[5]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晉失諸侯.北京,中華書局,1981,503~515
[6] 謝汝光.心腦共振音樂.臺北,海信圖書公司,2008,19, 45~59,
[7] 謝汝光.心靈共振音樂.臺北,海信圖書公司,2008,83,
[8] 謝汝光.東方音樂治療.臺北,百善書房,2005,25~26,
[9] 琴苑要錄.鐵琹銅劍樓藏本,乙丑孟冬
[10] 今虞琴刋.今虞琴社.蘇州,1926,85~87
 

古琴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的理论初探

古琴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的理论初探
 
Pilot Study in the Therapeutic Theory of Qigong guided Imagery by Guqin Music
风美茵 (中国, 香港)
Fung Mei Yan, Miranda
Miranda232300@yahoo.com.hk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
Guang An Men Hospit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ina Ph.D. 2009导师: 汪卫东教授
Instructor: Professor Wang Weidong
 
【摘要】中医和气功,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的养生和医疗领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几千年来一直被民众所认可和推崇。而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与中医和气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养生与医疗效果,却一直鲜为人知。而实际上,中医、气功、古琴,三者在养生和医疗的理念上,有着许多的共通和互补之处。笔者希望能够将古琴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引入现代的养生与医疗体系,并结合中医和气功,创建出一套新型的古琴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以应对现代人日益严重的心身健康及心理问题!本文将着重阐述该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琴 音乐疗法 意象引导气功养生  
 
Key words : Insomnia Guqin  Music Therapy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Qigong,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s of both medical and health enhancement in China.  Due to their unique healthy and medical effect, Chinese people have practiced thes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Guqin, an ancient form of music, has similar long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TCM and Qigong, also can have good effects on medical and health enhancement, however, is hardly recognized.  In fact, TCM, Qigong and Guqin, can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many ways in medical and health enhancement. The author hopes to introduce Guqin music into the modern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system, combined with TCM and Qigong, to create a new therapeutic theory of Qigong guided by Guqin music. This theory is aimed at coping with the grow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modern tim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rap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 古代音乐治疗的心理机制
     对于人的心理机制是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人格等心理特征,也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乐记》主要探讨了音乐与情感、人格等的内在关系。《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明确地概括了“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的内心活动时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当人的心理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就表现为“声”(乐音),各种“声”相互应和。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曲调)。将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等,使人们获得美的享乐,同时情操与心灵受到了“乐”的陶冶与净化,就成为“乐”。
 
2. 中国古人推崇音乐以“和为美”的心理审美机制
     古人创造音乐以协调、和谐人心灵的各种种冲突与差异,从而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在音乐作品中,讲究音韵生动、虚实相生、声调和谐和乐与德相融。以“和为美”的心理审美机制是: 它能净化心灵,使人的心理失衡、情緖失序、精神失常等可得以调理,达到血气和平、和美愉悦[1]。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古人音乐治疗把“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乐疗的理想境界,方有利于身心健康,如《乐记》:“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心理过程。这一观点在《乐本篇》  中还有更为精辟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们通过音乐这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方式,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相反,現代人节奏疯狂的音乐、音调怪诞、强分贝音乐下工作的摇滚乐与爵士乐的乐队,队员精神变得紧张不安,情绪急躁易怒;心率不齐、血压不稳和听力减退等生理功能衰弱的症状明显增多[2]
 
 
3. 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古琴养生
     宋代欧阳修就通过学古琴治好了抑郁之症和启古琴“淡和”审美与音乐治疗论之先河的人物。音乐美学思想“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和谐主体精神。对“自弹古琴”可以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音乐治疗学的建立。欧阳修由早期对礼乐功能论的推崇,到中期对古琴音乐审美论“淡和”的强调,可以说欧阳修是集音乐教化论与音乐自然论之大成,通过由“心理”向“身体”的拓展,促使了晚期音乐自然观和养生观的建立[3]。 欧阳修认为古琴对于心理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劝慰他的朋友抚琴能排遣愁绪,寄托情怀和除病延年。
     明代朱权《神奇秘普》所云:“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像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可以养生,也可移人性情。
     正如蔡邕《琴操》云:“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神奇秘谱》云:“琴乃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诚一堂琴谱》云:“君子抚琴涵养中和之气,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寄托思想,悦性清心。它所渗透的儒家思想的内质,所代表的中华千古文人的养性怡情的生活方式,所表现出的中华文人自我人格完善的理想追求,以及所蕴涵的关爱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与精神、灵性三结合的整体性心理保健法。明代李贽在他的《琴赋》中说道:“<白虎通>曰:‘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所以,我们听的不仅是琴声,也是在聆听我们的心声;笔者学习弹古琴半年,每次拨动琴弦,是在对自己心灵的一次飘逸潇洒净化!我们弹的不仅是琴,更是在修我们的心!
 
4. 古琴与中医精神养生息息相通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更有许多经典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上古之人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是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 听古琴使人闻之心静,修心及调气。弹琴强调时平心静气,调息净虑,心静气平。由此可看出,古琴与中医,在法理上是相通的!两者是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
 
5. 古琴与气功的艺术性的关系
     气功的艺术性体现在与其它艺术的结合上,比如,在古琴演奏、书法、绘画、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的过程中,都伴随有气功的成分。
     什么是古琴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呢?它是如何作用于音乐当中的呢?音乐又是如何运用气功的演奏对人产生影响呢?在这里,我将从“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气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气功是如何作用于音乐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地解答这些问题。
     想要了解古琴的气功态演奏,首先应该从为什么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感情开始了解,这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这也就是我所要论述的第一个问题。
     了解 “古琴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就必须从了解音乐的本质开始。音乐在《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因为演奏家们用古琴演奏出来的是音乐,而要达到古琴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就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要认识什么呢?不是对某种音乐风格、艺术情感、音乐演奏、表现手法的认识,而是对音乐如何影响人类深层次心脑活动的认识。
                    
6. 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深层次心脑活动信息
     音乐之所以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是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迭,产生了高低(乐音音高)、疏密(乐音排列)、强弱(乐音力度)、浓淡(乐音色彩)、明暗(乐音音色)、刚柔(音乐张力)、起伏(音乐线条)、断续(音乐节奏)以及多声部、和声等等的表现形式,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和共通性。特别是对人的心理层面,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效用。
     当我们听到某种特定的音乐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音乐还可以引发思考。某种特定的音乐,会引发我们某种特定的回忆,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与思考。所以,可以使用特定的音乐来说明我们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触发某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从而调整我们的情绪,放松我们的身心,消除压力与焦虑等各种负面心态,从而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可以说,音乐,就是一个载体,其中所承载的,是我们对生活、对世界、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与思考。
 
7. 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是如何作用于人的“三调”松静潜意识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俗称三调),以防病治病、健康身心、延年益寿的一种锻炼方法。气功的修炼方法与古琴的演奏状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下面分别介绍:
    气功的调心:其作用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意守丹田(这里的丹田指的是大约在肚脐下三寸的部位)或专注于呼吸等方法,使练习者消除杂念,集中精神,进入一种定静的状态。调心可使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乃至于物我两忘、灵台清明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体本然的能量和智慧会开始觉醒,先天的能量被激发,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无可估量的巨大益处!
     古琴演奏的调心: 演奏者在弹琴时的高级状态也应该是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这就需要演奏者运用气功中的调心法,排除杂念,进入一种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物我两忘、人琴合一的境界。另外, 弹古琴过程中, 思想容易引导想像到古曲描绘的境地中,再化做内在力量拨动琴弦。
 
     气功的调息:其作用是调控人的呼吸运动,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调整我们的呼吸状态,并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
     古琴演奏的调息: 演奏者也必须顺应着音乐旋律进行呼吸,这里又和气功中的调息密不可分,运用气功中的调息法,不仅有益于调心的过程,也能帮助演奏者与古琴进入人琴合一的境界,使整个演奏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
 
     气功的调身:是调控人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达到气血畅通、筋骨协调、肌肉松沉的目的。其要点在于保持形体的自然与放松,不可勉强用力,并且身体的形态在纵向上要顺应着重力的方向。
     古琴演奏的调身: 弹琴时亦讲究端庄、自然和安祥的琴容,切忌太跨张的前后俯仰,左右摇摆。要求“刚” “柔” 相济。
“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不仅能够帮助演奏者快速“入境”,并且在演奏气息的把握上,以及演奏姿势的自我调整、放松上,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大多数演奏者本人可能从来没有学习过气功,或者并未能够真正的用气功的概念来表述这种演奏状态,而大多数人习惯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意象引导”,而这种状态,与气功中的“三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气功与古琴的演奏状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练气功与弹琴都要求“松” “静” ;两者运气需闲静专注,最终达致将“精” “气” “神”。是整体凝聚合一弹出古琴音乐的韵味來。
      
8. 意象引导气功是如何作用于古琴的演奏过程
     古琴音乐演奏中的意象引导,应该是演奏家本身对音乐本质的多层次理解、深层次反应和再创造。其反应的结果,又将根据其理解的层次高低而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意象引导的作用并不只限于演奏家本身。因为运用意象引导演奏出来的音乐, 必定包含有音乐的本质信息,而这种本质信息又具有最广泛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不知觉地对听众产生思维上的“情绪类动”,这既是我们所说的气功态中的“气”。 古琴演奏者通过意象引导进行“气”的控制和传播从而达到音乐的最终目的,即“感受”和“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气”不够集中,便产生不了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如何更好的引导这种“气”,就成为应用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进行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意象引导理解成以气功中的调心为核心,辅助以调息、调身的方法,配合特定的思维模式(意念调整),使演奏者通过舍弃一切不必要的意识,从而进入一种无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空灵”状态。如果在古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这种状态作用于音乐的演奏,通过自然有序的意象引导以及音乐中的艺术信息,将会使古琴演奏者所演奏的古琴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这便是我们所讲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调用这种意象引导状态,这种意象引导的调用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质以及气功态演奏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并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方能形成!
 
9. 弹古琴结合太极拳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国际古琴养生学会副会长李春源[4]谈述练太极拳时,要求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形意气合一,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太极拳要求头正身直,但忌僵硬,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展大方,以意运臂,以气贯指,通体松静。以上练太极拳的形体要求与弹琴的身姿要求非常相符。而太极拳要求形、意、气、力的整体平衡,古琴的手法也要求形、意、气合一,即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练气功与古琴都需要圆转内劲和精神内敛。古琴对心理健康都起着很大作用:弹琴能使脑、心、身处于半休眠状态,是良好的养心、养身、养生之道。弹琴的左手指法吟、猱、绰、注等对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等有促进经气运行的作用。右手弹拨手法包括抹、挑、勾、剔等对手三阴三阳经的经气也有促进作用。弹琴时端正坐姿、含胸拔背、气易自腰背发出,有助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运行。
 
      综上所述,古琴养生与气功的养生方法比较,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其均采用调身、调心、调意、调息等方法,令脑、心、身三者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令精、气、神臻于统一的境界,通过使身心进入松静和谐的状态,使心和脑处于半休眠状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慢节奏,弹古琴,具有抗焦虑的功效,通过欣赏和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令生活情趣盎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 汪凤炎, 郑红, 《中国文化心理学》, 2006: 297
[2] 周月霞, 从《内经》、《乐记》浅析古代音乐治疗思想[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35)5, 210 
[3] 任超平,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研究[M], 2009
[4] 李春源, 国际古琴养生学会, 古琴养生与音乐疗法初探[M],2010国际科学养生食疗高峰论坛, 2010:12
 
 
作者:风美茵
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
性别:
民族:(中国, 香港)
职称;香港註册中医师
电郵:miranda232300@yahoo.com.hk
手机:13911470632

古琴養生觀與樂醫同構思維

香港中文大学刘楚华


養生之道網導讀:先秦哲學從古代鬼神觀念及意志天的崇仰,漸漸轉化發展出一系列自然哲學的概念,為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所接受認同,並各取所需加以提……

先秦哲學從古代鬼神觀念及意志天的崇仰,漸漸轉化發展出一系列自然哲學的概念,為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所接受認同,並各取所需加以提煉,建構成各家的哲理系統。這些概念實際上是先秦哲學不同學派所共用的理論方法,普遍瀰漫於自然現象及社會人事的理論中,它們長期為中國哲學、科學、社會乃至文化藝術的基本範疇,在潛移默化之間,滲透到醫學科學、音樂美學之中。樂醫是我國兩種早熟的文明,幾乎同步形成,其思維亦型構相同,其中共用的概念不止為後世醫家與樂家所繼承,實踐層面上亦不斷應用,長遠影響民族的體格與氣質。下文就道、氣、自然、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概念考察樂、醫二種理論的親緣關係,及其融合成就別具民族特色的養生理論。
先秦哲理中深刻影響醫理的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天人同構(相應、相參)特色的整體思維,主導中醫方法取向。春秋之後「天道遠、人道邇」觀念普及,人們進一步遠離命定論意味的意志天,認取自然規律為主的天道。老莊天人合一,主張順應。荀子主天人有分,但不主張道家式的因任自然,提倡積極地「制天命而用之」。《呂氏春秋·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此之謂大同」思想界的進步的自然觀念,促進晚周醫學理論的發展。人體猶大自然中之小宇宙,天地四時運作與人生命變化相應,故當以適應自然秩序及創造合適條件為生存原則。作為研究人體健康的生命科學,醫家認為人乃自然之一環,大自然既為一整體,人體之五臟六腑、經絡血脈等亦是有機運作的整體。其二,氣、陰陽、五行等自然概念範疇,組成醫學原理的基本內容。
氣為古代哲學中表示物質存基本觀念,由最早指氣象之氣,發展與生命聯繫,指人生命的本質。《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莊子·知北游》謂:「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稟氣而生、氣之異變出現疾病、氣散則死,此氣化原理的生命解釋,到戰國已普遍為人所接納。氣之分陰陽,二者對立互動形成萬象,老莊易傳於此多有說明。陰陽理論至晚周大行,鄒衍以善談變化消息著稱,將陰陽與由「五行相勝」觀念為基礎推出「五德終始」,綜合雜說而成一套解說政治歷史的理論,後為漢儒所吸納,築構成董仲舒的宇宙觀,亦為我國自然科學哲學的主要架構。
就在先秦哲理思想指導和豐富的醫療經驗總結下,《黃帝內經》所建立的醫學理論體系,主要繼承春秋戰國共用自然概念,如《素問》:「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除了系統地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斷證、治療等問題之外,養生預防方面累積豐富經驗,也系統地整理成理論,首要重視「未病先防」原則,謂「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預防方法主要在加強體質水平,正氣充盛,邪氣不侵,正氣內虛,陰陽不調,則邪氣作用造成病變。內經說養生,注意起居飲食有常、勞逸有節,明顯吸收了道家中清虛無欲的精神修養理論,注重心理健康,認為調攝精神,情志不失,正氣充盛,可避免生理出現病變。《素問·上古天真論》:「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所提出的健康基本準則,在乎生理與心理整體的平衡,謂「內外和調,邪不能害」
又《平人氣象論》(中和)「平人者不病也」。天地之「和」,指萬物和諧共處的狀態,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亦謂「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天人同應,醫學中所說身心內外「平」「和」的健康標準,是在生命科學層面上呼應大宇宙的規律,故由老莊至內經,所謂恬淡虛無、調攝精神的主張,都是效天地,法自然的思維方法。
天道規律覆蓋人道領域,自然法則通於治道、醫理與文藝。所以在天人同構的思維指導下,先秦君主之治天下、醫家之治病養生,對情慾分配節導等問題的理解與管理原則也是不約而同的。《呂氏春秋·情慾》
「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左傳》記醫和為晉侯診疾時發表如下理論:
「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左傳》昭公元年。
醫家養生依從「平和」的指標,內守精神使沖淡,外節聲色滋味使情慾不過,先秦以前已積累相當豐富經驗。如《呂氏春秋》:
「耳雖欲聲,目雖欲色……害於生則止……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貴生》
「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盡數》
所謂貴生知本,不外依自然規律養和守神,合度地管理情志和慾望,可享天年。
先秦音樂理論的結構機理與醫理相同。周代以禮樂治天下,禮以別異,樂以和同,並為先秦文明之表征。西周盛世,禮樂的措施全面貫徹於整個統治機制。東周禮崩樂壞,諸子對樂的價值有所質疑,墨道為甚。唯儒家積極為禮樂理論作補充整理,至晚周高度成熟。如由荀子樂論、禮記樂記所見,其理論結構與同時代的天人相應同調。於人道層面,樂既通於治道,亦與醫家治身思維原則一致,並已出現完備的音樂養生功能理論。《荀子·樂論》:「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儘是矣。」
自此荀子為儒家以詩樂觀風俗、成教化的文藝功能論定下基調,並支配了整個中國文藝正統的方向。音樂,作為情志的產物,是慾望需求的一種,故人不能無樂。音樂與快樂同訓,在解義上已說明音樂為人帶來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悅作用,是正面的。這種音樂的取態固然利於推動音樂社會的功能,對於肯定音樂養生治療的意義更為積極。
《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治國者根據人的天性推廣音樂,既滿足百姓感情需要,又完成對人民的教化,引導風俗向正常發展,此倫理上的功能。「和」,作為音樂重要的審美特質,它與天地一樣和協,又能調暢人的情志,使「血氣和平」,正合醫家調攝精神、使「內外和諧,邪不能害」養生的原理,此醫學上功能。《史記·樂書》更加附合五行理論,謂五音之作動調協,使五臟和正:「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征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

總之,「樂和」的觀念與天地人倫的理論是一體同構的。
大抵漢以前的樂論,都繼承先秦儒家的觀點,重視音樂的教育和管理,以發揮它政治、教化、娛樂等社會方面的功能,至於個人健康方面則滲浸儒道、綜合雜說,就修身養和原則發揮它養生功能。魏晉以後,情況有較大幅度的發展,先是社會巨變,文人面臨沉重政治壓力,保存性命、追求個性的意識特強;儒經不再主導思潮,莊老易學登場,道家尊重個體價值的自然觀,促使六朝走向文藝自覺,加上醫學的長足發達,養生延年的意識已高漲到歷史的新水平。這時音樂和醫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進一步有所融合,文士有意識地將音樂與養生聯繫,並且融注到生活之中,成為他們個性生命中重要部份。其中古琴尤為文士所鍾愛,魏晉嵇康父子、阮籍、阮瑀、阮咸父子均善鼓琴。魏晉以後,古琴除了保留儒家特色的修德教化功能論之外,渲導鬱結、愉悅情志、自我調適的心理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值得我們注意是這些士人的認識,並不停留在傳統醫學文化理論層面,而是在生命上有真實體會,古琴養生因而在實踐層面得到大量開發。
古琴「中正和平」、「清微淡遠」的審美趣味,特得文人喜愛,傳承三千年未曾間斷,歷代文士、琴人留下的詩文紀實,紀錄了珍貴的音樂治療經驗。《呂氏春秋·適音》:「……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以上可能是最古老的音樂治療紀錄。魏晉以後文人留下的紀錄遠較此為詳盡,都為真實例案。孫登以琴遁隱,阮籍借琴酒以忘世,嵇康臨刑,顧日影奏廣陵散,連不精於音樂的陶淵明,亦經常在詩作之中提及琴,謂「樂琴書以消憂」、「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可見魏晉以後,琴除了音樂藝術上本身的價值外,醫療價值得大開發。消極地說,它是失意士人安慰精神、治療創痛,發揮了它的精神治療功能。積極方面,養生效能亦大受推廣。
嵇康《答難養生論》:「竇公無所服御而致百八十,豈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征也。」
又嵇康《養生論》集中發揮老莊清虛無為養生觀,琴音有寧神靜心作用:「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
內無情慾之惑,外有聲音之助,不論從理念或從經驗上說,琴音淡泊之有益於養生,乃是儒道與醫家的共同認識。文士之外,又有服食導引之士、唐宋之後的僧家,陸逐加入琴人行列,古琴又被引用到與仙家吐納、佛家默坐靜修之中,古琴成為各家共許的修身手段,養生的功能受到普遍肯定。
以下是唐宋兩則治療例案。
白居易好音律,作了大量詠琴詩,晚年得風疾,惟愛聽琴音。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已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消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好聽琴》
「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稀聲不多;融融泄泄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五弦彈》
宋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其中之一是琴。在《送楊置序》談到他年青時不得意,幽憂不平,患上情緒病,後來學彈琴,用音樂撫平心緒: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愉然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寫其憂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予友楊君…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郁以久乎,然欲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故多作琴說以贈其行,……」(一作送楊二赴劍序)《歐陽文忠集》
愛好古琴的人,病中聽琴,固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然醫家注意治於未病,所以古琴攝生練神養氣的防病養生作用,比較治病功能更為基本。長期以來,古琴著述中常指出古琴能養生的事實,間中出現少數仙家慣見的神化想像,一般來說,並沒有過度誇大,而是更多從整體角度討論問題。舉例說,古琴固然有助益治療之功而不是萬應靈方,任何人對於藝術接受的程度和利用它調心養生的功效,不是單一的現象,而是要諸方麵條件,包括社會心理、文化環境、教育素質與個人音樂修養等相互配合。其實《樂記》早已相當全面觸及這些問題:「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此義近於莊子所謂「聾者無以語乎鐘鼓之聲」,而論述較周圓。所有藝術必要經過薰陶,對於全無音樂興趣的人,古琴不可能是即時的特效藥,除非官能有缺陷,音樂的感受可以培養,浸淫日久,自有調節身心的功效。
古代自然結構理論的生命力極強,延展數千年不敗。古琴與醫家二種門類,不但結構內在相互關連,且具有極久遠的繼承性。我們看七十年前胡滋甫發表的《琴心說》一文謂:「聞宮音則意凝,意凝則脾靜,脾靜無思。聞商則魄靜,魄靜則肺寧,肺寧無言。聞角音則魂藏,魂藏肝平,肝平無逐。聞徵音則神清,神清則心安,心安無觀。聞羽音則精涵,精涵則腎澄,腎澄無憂。」
黃濂的《舍不舍齋琴說》則謂:「竇公……邱公明……皆琴人長壽之證也。其理之深奧如史記所言,不足以知之矣,其顯而易見者,即琴能消憂,次則彈琴必調氣,氣調則呼吸均平而導引之始也。」
其他近代琴學載錄,或述鼓琴操弄時兩手按泛指法與血脈經絡流通原理,彈奏時節拍緩急與呼吸調節與養生的關係等。總之,古琴養生理論中,五行、五音、五臟的結構排列、相生相剋的循環原理,思維方法完全參照古人理論,引伸、聯繫、重覆變調常有之,全面拆卸舊有、重新築構理論則無,傳統琴論更多正視事實,着眼於總結彈琴的具體經驗,或就琴人「平和」「閒逸」的生命情態作整體的觀察。
如清代《五知齋琴譜》:「琴之為器……其聲正,其氣和,其形小,其義大,如得其旨趣,則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靜,志靜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憂樂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返照動寂,則生死不能累」
琴書中類此典型的綜合陳述屢見,大致強調心志對身體的主導作用,養心守神可保元氣以調控身體、維持平衡,重視身心整體的有機變化,少就局部問題作技術性的驗證,甚至對經驗現象的表述方式,長期以來似無重大進展。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N3N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