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2 April 2011
文化給力:怒火街頭 免費激情
(1人)瀏覽人次:1,600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
在去年 1月我發現西九文娛藝術區已經發生咗,西九已成過去式,那次龔志成把《開放音樂》帶入西九,我身在其中,嘗到音樂、海浪,甚至紅酒南乳豬手的香味,轉眼兩年,終於可以為大家報道。
記者、攝影:馮敏兒
部份圖片: Jesse Clockwork
車影鬧市開放音樂
很想像其他報道般,把文章填滿各種技術性內容,為讀者帶來最大最激最爆炸性的資訊,但因為資訊過份瑣碎, 400個本土、國際樂隊、獨立音樂人,藝術家,我憑甚麼可以厚此薄彼! 40多場街頭演出,到 5月 15日就是《開放音樂》街頭音樂踏入兩周年,龔志成不但沒有像香港歷史慣例般,弄出個焦頭爛額,衰收尾,更為真正好愛音樂的「音樂大國公民」,提供了頂級免費娛樂。演奏者遇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知音,聽者也沒有了總是要求你心不在焉的商業贊助,最少在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才子、佳人,「七夕橋上」(牛郎織女)夜半幽會。是的,音樂就是談情,最浪漫的地點,就是幽暗、迷離、車影環身閃現、如常來去匆匆盲忙亂闖的街頭,在那兒「大隱於市」,千萬隻眼睛視而不見,一個城市成全了一段傾城之戀。
放大圖片
■浸大學生化身奇怪合唱團。
放大圖片
■藍奕邦在浸大校園自彈自唱。他說最怕是全無反應的聽眾。
放大圖片
■ PixelToy的主音胡詠絲在龔志成的伴奏下獻唱。
放大圖片
■恭碩良多次參與演出。
香港街頭將軍
我與龔志成相識廿多年(佢總喜歡追溯到 1986年,那年正好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的一年),每次問他音樂與行動的問題,他的最動聽回答總是 energy,他那近乎沉溺的宇宙終極能量說,從古典音樂的一眾「巨神」大師,到當下最激最潮最前衞的音樂人,他都能給出令我信服的義理,他看到的大師,不是聖壇上被膜拜的偶像,而是一個個讓他心儀的狂夫子,「我可以一生一世做一個三流的音樂人而無悔,但我更希望可以利用我的人脈關係做更有意義、讓更多人受惠的事情,每一場 show大約有 6千元,每個音樂人都有一點很少的車馬費,但那已經像他們正式在藝穗會一場演出的收入。現場捐贈箱是不成的,因為一切籌款都要經過政府批准,為日本震災籌款你最少需要一個月,在歐美遍地開花的街頭藝術在香港是受到打壓的!」(「警察剛剛來過,調查我們的噪音,成為最無聊而可笑的日常紀錄。」)
藍奕邦的出現對你重要嗎?「不一定,流行樂壇不會是我們的起點,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只想聽到真正好的音樂。」那夜他在浸會大學學生宿舍地下廣場的音樂會上如是答我。文化界的、地下的樂壇,都稱他阿龔,阿龔年前被 CNN封為「香港街頭將軍」( Street General),這位香港街頭最後的將軍一點氣勢也沒有,但他能穿梭最憤怒的街頭戰士和最官僚的藝術行政之間,在人間兩大「險峯」遊走,險象環生地「左右逢源」,發生了最超現實的街頭實況:「沒有人像我那樣,可以讓南音、爵士、古典音樂同台共奏!」
放大圖片
■藍奕邦向龔志成報以感激的微笑。
放大圖片
■連浸會餐廳阿姐都聽得入神,何況年輕學生!
洪朝豐、李耀誠、五條人
放大圖片
■在新春胡士托發生的同時,群眾在旁燃起了舞火祭。
在音樂面前,語言變得無能,無論我講得有多好聽,都無補於事。所以很多人為音樂奉獻一生,不要聽信傳媒如我等吹噓,每月第三個星期五在藝術中心門外空地,都會有一次《開放空間》街頭音樂會讓你免費欣賞。一個個音樂人、一位位藝術家無有排名,無有高低,各自表述,盡訴心中情,入耳不入耳悉隨尊便,但那一份摯誠就像情詩,沒可能聽不出來,音盲如我(半點音樂知識也沒有)也聽得一清二楚,就算藍奕邦的流行樂,一樣可以聽出他的摯誠,也許那正是大力推薦他的星級填詞人周耀輝對他的溺愛。在「開放音樂」裏出現的音樂創作人,個個真我個性,單這晚,方大同的爸爸 Les手底下峯迴路轉的擊鼓太動人了,盲女唐小燕的幽怨南音,都聽得人肝腸寸斷,最忘不了是年初在菜園村阿龔籌辦的其中一個街頭音樂系列「新春胡士托」上遇到的,香港深山世外「手鼓樂聖」李耀誠 John Lee,如天籟的鼓音。還有不由得叫我拍案叫絕,前兩天在嶺南大學演出的「五條人」樂隊,其實只有兩個人的「潮州音樂」。還有洪朝豐,在中大校園和藝術中心街外一再獻唱的《陽關三疊》,把那首唐朝詩人王維的古曲《渭城曲》,以人聲扮古樂,唱道:「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配以阿龔的印尼簫,在《陽關三疊》之後,更來一次完全即興的人間互動。
放大圖片
■方大同的爸爸 Les是沉默的一代全能鼓手。
放大圖片
■在菜園村「新春胡士托」上的香港深山世外「手鼓樂聖」李耀誠。
放大圖片
■萱寧 Ama和 Skip。
放大圖片
■來自潮州的「五條人」樂隊。
放大圖片
■洪朝豐以人聲唱出《陽關三疊》,聽得人肝腸寸斷!
放大圖片
■藝術家 Ivy關去年中在音樂會上搞了一次時裝表演。
放大圖片
■韓裔紐約藝術家 Suitman在西九變身 DJ,並與廚師的即煮南乳豬手 jam個不亦樂乎。
放大圖片
■去年在西九發生的音樂會有近二百人參與。
《開放音樂》街頭音樂系列
放大圖片
■在新春胡士托上被龔志成(左)大讚的激進浪漫歌手梁穎禮(右)。
Thursday, 13 May 2010
我私故我在 陳雲 港歌
2010年5月14日
禮 樂文明,可觀教化。觀察一地之音樂與歌謠,可知一地之民性,孔子有韶樂與鄭聲之別。改革音樂,也有改善民風的功用。《孝經》引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 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制禮作樂是君王大事,但不可操之過急,自愧無德無能、無功於邦國百姓者,更不應制禮作樂,寧可由民間自為。
作樂與歸政
周公可謂賢德,然而周公攝政六年之後,國家入昇平之世,始行作樂。定樂之後,即自攝政之位引退,解除一切職務,將權力送還身負天命的周成王(「致 政」)。《尚書大傳》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依照周公的政治典範,近代中國的革命家,平定天下若干時日,作了國禮國歌之後,便應推行憲政民主,還政於民,將攝政權力交還予身負民命的民選國會。
近代共產中國,毛主席即位,百廢待舉,民瘼處處,便迫不及待,要廢雅樂而作革命歌曲了。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不久,遭受金融風暴打擊,經濟凋敝,特首董 建華夫人趙洪娉便填詞,作了《回歸頌》,財政司司長也在立法會高唱《獅子山下》,推為香港之歌。二〇〇七年七月一日,百業蕭條,民生困頓,特首曾蔭權慶祝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主題曲,特約作了《始終有你》。列位今聖之才德,儼然在古聖周公旦之上矣。
博懵之歌
四月十四日傳出,有人告發上海世博會的推廣曲《2010等你來》抄襲日本女歌手岡本真夜一九九三年作品《不變的你就好》。四月十八日世博會擱置該 曲,後來據說取得岡本的授權使用。五月之後,香港電視不久就播出上海世博香港館的宣傳廣告歌《無限城市—香港》,陳少琪作詞,有此一段:
同牽手中遠望 為世界開創
風光 聲望 勇氣 魄力 知識 眼光
煙花都渴望 你永遠在旁
古今中外 個性結聚 這小地方
床前明月光。
聽後毛骨悚然。堆砌、零散,不成文章。特區政府歪風邪氣,令香港斯文掃地。煙花乃稍縱即逝之物,不宜喻為香港之繁榮景象;最後的「床前明月光」,除了押韻之外,狗屁不通。也許官府中人的文才,僅止於「床前明月光」。
回歸十年紀念的《始終有你》,也是陳少琪作詞:
明艷紫荊風中爭勝 找對了路徑 花瓣開得繁盛
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拚 任誰留下血汗 就是個精英
香港始終有你 (國語︰因為你在這裏)
讓萬眾掌聲響一世紀
香港始終有我(國語︰因為我在這裏)
十萬個驚喜多一世紀 感謝你 小天地 創天地
盛夏冷冬各種天氣 不捨不棄 才會了不起
香港始終有你
這首歌要人「找對了路徑」之後,「掌聲響一世紀」,又「驚喜多一世紀」,教人投機取巧,然後一世紀、一世紀地延續繁榮,屬於「吊住條命」的續命論,認真大吉利市。難怪此曲招來《福佳始終有你》的惡搞版。
三首《東方之珠》
新不如舊,拜YouTube之賜,很多舊歌都可隨時重溫。最早歌詠香港之歌,也許是林家聲與南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唱的《東方之珠》,調寄法國經典情 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浪漫輕快,歌頌香港的繁榮安定、城市建設及郊遊野趣。歌曲有桃花源的意味,當年很多內地難民和南洋華僑都避秦於香港。
甄妮演唱的《東方之珠》(一九八一)殊為悲絕,是電視劇《前路》的主題歌,顧嘉煇作曲,鄭國江作詞。雖然旋律急遽,太快進入高潮,但我認為至今為止,是最有誠意的香港之歌,道出香港人不屈於命運的勇氣,敢於衝撞風浪和面對黑暗的勇氣:
極目望 困惑而徬徨
可喜的是眼前繁盛現狀
新的生活 新的奮鬥
鬥志化為強勁力量
此小島外表多風光
可哀的是有人仍住陋巷
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
群力願群策 東方之珠更亮更光
念舊日信念何頑強
幾經風暴雨狂還冒巨浪
新的迫害 新的引誘
有正有邪何處是岸
小島中路本多康莊
可哀的是有人仍是絕望
這是當年電視劇的主題歌,也是香港流行曲的絕唱,爾後都是粉飾昇平的居多。羅文唱紅的《獅子山下》(一九七九)由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有攜手奮鬥,同舟共濟的積極與樂觀,少了寫實悲情,無疑比甄妮的《東方之珠》容易入官府之耳。
以悲壯驅走厄運
陳美齡演唱的《香港,香港》(一九八二),翁家齊作曲,鄭國江填詞,歌曲以香港為尋夢鄉、自由港,天真爛漫,教人念舊而感恩。 台灣作曲家也有歌詠香港的,羅大佑作曲、鄭國江填詞的《東方之珠》(一九八六)是抒情與祝福之作,不可與本地作品相比。劉家昌作曲作詞的《心在香港》則是 媚俗之歌,裏面有一句「沒有仇恨紛爭,過的和平安祥」,聽來有「河蟹」之嘆。
甄妮《東方之珠》之悲絕,本來是電視劇情,但曲詞末後四句,可謂不幸而言中。今日香港蒙塵,官商勾結,財閥橫行,貧民生活拮据,無立錐之地,中產也飽受剝削,不成人形。五區補選在即,香港百姓亟須夢醒,以民主保衛家園,攜手扭轉厄運。
Monday, 25 January 2010
黃奇智 苦了月亮
2010年1月25日
便 也想,既是當下的香港,要用國語歌曲,怎不找一首新近一點的,比如說,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蘇軾的詞,旋律配樂比較當代,錄音也更清晰、先進,聽上去 的感覺絢爛,跟畫面上燈火輝煌的2000年代香港高樓大廈和熱鬧場面也更配合。要說「寄相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是比「請明月代問候,思念 的人兒淚常流」,或是「請明月代傳信,寄我片紙兒慰離情」更能涵蓋「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義麼?
最近,因上海老牌歌星吳鶯音逝世,電台老歌節目和老歌歌迷們又把她的首本名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拿出來大談特談。歌曲錄製於 1948 年,正是改朝換代的前夕。沒多久大批北人南下,「寄相思」,想是來到異地,憑歌寄意,抒發無限鄉愁的手段吧。
當 年的上海老歌(或稱「時代曲」),總帶有一點幽怨的情韻。為遠方情郎嘆息落淚的深閨怨女,也彷彿是一個很惹人遐思的形象。一位朋友在報上撰文懷念吳鶯音, 不免也提及這首「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遙問心已愁」、「桌上寒燈光不明,伴我獨坐苦孤零」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當年朋友的世叔伯們背着小孩談這歌,往往 談得涕淚交流。未曾親身經歷,這份似是過了頭的感傷沒法兒了解。托月色寄離思,自古的詩詞裏屢見不鮮。可是這般的哀怨感傷,令月色也添上化不開的苦澀,對 月亮未免有點兒不公平吧?
另有一首歌,寫於 1950 年代初的香港。那時南下的「北人」在香港耽久了,開始有些兒有家歸不得的憂慮了,寫鄉愁,就多了好些具體的感受:「遠去的愛情好像月光,它好似偎依在你身 旁,卻是這般渺茫」—疑真似幻,若即若離,這首虛無飄渺的《遙遠寄相思》,道盡了有家不能歸,記憶猶深卻無法觸摸的鄉愁。奈何演唱的張伊雯名氣不及吳鶯 音,樂曲的編排聽起來也不如《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工整,雖然都是熱門歌曲,風頭卻給吳鶯音搶盡了。
豐子愷有一幅畫,上邊畫着擺了一把茶壺和 三只茶杯的桌面,欄杆外竹簾捲起,天上掛着新月一鈎。畫上的題詞是:「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看這畫,但覺穹蒼萬里,開闊中帶着好多微妙的層次—是惆 悵,還是兩三知己暢談,遺留下來愜意的餘韻?悠閒恬靜,這內中是否也帶有些憶故人的離思?
無窮回味,這向來是一幅很喜愛的畫。起碼,這裏邊的月亮不苦。

Wednesday, 22 July 2009
保育聲音檔案 港台擬數碼化庫藏唱片 鄭傳鍏
人 類社會幾千年來的歷史記憶,主要是靠文字記錄、圖像資料來保存,直到十九世紀末錄音技術出現,聲音才成為一種可以被保留的記錄。不過和電影電視等活動影像 記錄一樣,唱片和錄音帶都是容易損耗的物料,加上需要專用的器材重播,因此這些歷史記錄雖然最多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但保存的工作比起傳統的印刷資料困難 得多。相對於五色迷人的電影電視,唱片之類的聲音資料不被重視,至少我們有電影節電視節,但不會有專門的唱片播放活動。音樂,還是以現場演出為尊。
雖 則如此,作為文化,不論通俗還是高雅的音樂,還是要依靠唱片等錄音媒體流傳下去。而在香港這樣長期忽略保存文化記錄的城市,並沒有一個公營機構去統籌這些 聲音的保存,於是長期收集唱片,並且製作錄音的廣播電台就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而在三家香港廣播電台之中,1928年開始廣播的香港電台(當時只有GOW 之呼號),因為其歷史悠久,扮演了一個無法代替的角色。
成立初期 已關注唱片藏量
在 香港電台的資料室內,有一本經過了戰爭歲月,以及多次機構改組和搬遷保留下來的會議記錄,保留了由1929年9月至1938年9月間廣播節目委員會 (Broadcasting Programme Committee)會議的第一手資料。從這份會議記錄中可以見到,香港電台成立初年,已關注到唱片藏量問題,在物資緊絀,身為電台之首的節目總監(相當 於今日之廣播處長)的月薪不過150元,兼且要用二手貨的日子,廣播節目委員會每月撥出購買唱片的經費以100元為上限。當委員返英國祖家休假時,則會受 命在當地代為採購唱片。在委員會的每月例會上,新購唱片名單是固定匯報的項目,幾乎每月都有新增的唱片。
另一方面,華語音樂唱片的採購也是 一個受關注的課題 。1934年1月,廣播節目委員會華籍成員Mr. Chan Heung Pak 對電台以唱片不足為理由,縮減早上中文廣播時間提出關注,結果委員會議決多購華語唱片。同年5月,委員會通過一份添置二百四十四張華語唱片的清單。也是這 一年,呼號為ZEK的華語台啟播。
任劍輝錄音甚少遺失
經 過八十年時間,中間雖有戰爭年代的散失,香港電台依然保有33轉黑膠唱片九萬餘張,黑膠細碟近五萬張,而年代最久遠的78轉唱片則有二萬張。據香港電台唱 片資料室及錄音帶藏庫館長林廣滔稱,香港電台真正有一個唱片庫成立,應是1949年兩個中英頻道合併後,由告羅士打行搬去水星大廈有一間房作為圖書館,把 中英文頻道的物料集中在一起開始。
因為很多物料都是收集了十多年後才存檔,加上當年唱片上的出版資料不全,所以當記者問林廣滔港台年代最久遠的唱片是哪些?他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他說,「當時大部分唱片的封套已經拋掉,反而有時會在歌詞紙中查到出廠日期。」
雖 然每次技術革新,例如黑膠轉成CD,唱片業總會把舊的錄音用新的媒介推出。但並不是所有的舊唱片都有平等的待遇。「有商業價值的社會就會保存,任劍輝近乎 沒有錄音遺失,但是那些二線歌手,被認為沒有商業價值的錄音,商業社會不會救它們。」林廣滔說。港台唱片資料室有一張1953年的 78 轉唱片,收錄了〈有福同享〉及〈未了情〉兩首粵語歌。其中〈未了情〉由靜婷主唱,這既是靜婷第一首灌錄唱片的歌曲,也是她唯一的粵語歌曲。
另 一方面,若果早期唱片不是大企業推出,也會增加散佚的機會。林廣滔說港台有一張杜煥早年和唱片公司正正經經在錄音室製作的黑膠唱片,不同於中大早前推出他 現場演出的錄音。可惜因為版權問題沒法製作成CD,就算是當初的母帶也要等待有人尋找,因為當年推出這張唱片的公司早已不在。
不少黑膠唱片由聽眾捐贈
港 台的黑膠唱片庫藏,其實並不全是購買。林廣滔說,從90年開始,CD開始盛行,加上回歸在即,很多聽眾打電話來要捐黑膠唱片。那時候他們經過挑選接受了不 少捐贈,後來實在沒法再收,需要將捐贈者轉介到圖書館。而另一方面,因為時代的變化,港台也損失了一些錄音收藏。到香港管弦樂團公司化後,就以版權理由, 要求港台銷毀過去三十年來轉播港樂演出留下的錄音。而港台的錄音不只是管弦樂演出,他們也有大量現場戲曲演出的錄音,是從來沒有製成唱片的。
要 播出各種聲音檔案,需要器材的配合。33轉和細碟在市面上依然有器材重播,但78轉唱片的問題則較為嚴重。港台的技術器材一直是由pccw根據合約提供, 技術人員的觀點,是所有的器材只要沒有零件、沒有人要用,他們就會註銷,而這個過程之中並不會通知節目部。林廣滔說,「他們的邏輯是,我提供新的器材給 你,你的節目照樣出街,舊的器材為什麼不註銷?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是消耗品,但沒有這些消耗品,是沒法還原七十八轉唱片的聲音。」他說,現在唯一的做法是 用三十三轉的唱盤去還原七十八轉的聲音,但是聲音損耗得很厲害。
為了推動聲音檔案的保育工作,有人正在策劃推動類似電影資料館的聲音資料館 的設立。而在香港電台的層面,把黑膠唱片數碼化為目前的主要工作。港台早前曾邀請顧問公司,研究如何有效處理港台唱片資料庫。初步建議是全面數碼化,估計 有關經費以千萬元計。目前港台正研究顧問報告,釐定資料庫數碼化的策略,以及如何尋求相關資源。
![]() | ![]() | ![]() | ![]() |
Sunday, 12 July 2009
王菲的自我創造 林沛理
「改造」本是偶像生產工業的慣技。所謂包裝和形象設計,就是將醜打扮成美、笨拙調教成瀟灑、平凡扭轉成出眾。然而王靖雯由一個土氣十足的北京姑娘,搖身一變成為由頂至踵散發前衞歐陸風味的王菲,其脫胎換骨的程度到今日仍然叫人嘖嘖稱奇。
在 一個千方百計要取悅大眾的行業,她以冷漠和愛理不理「招呼來賓」。當其他人汗流浹背地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她在舞台上的演出,與其說是表演,倒不如說是 「非表演」(non-performance),甚至「反表演」(anti-performance)。在埋沒個性的香港娛樂圈,她的「菲賣品」是她只此 一家、不動如山的個性。
王菲的新碟《阿菲正傳》提醒我們,這個原名夏琳的大中華區樂壇天后,絕對不是一個天生的表演藝人。如果舞台上的梅艷 芳是一條得水的魚,鎂光燈下的王菲有時就像一隻被車頭燈照射着的鹿子(a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一樣慌張和無助。從隨大碟附送的DVD可見,即使是處於全盛時期的王菲,站在舞台上總有一種靦腆和拘謹,她與現場觀眾的溝通是勉強 的,迹近敷衍。
然而王菲最成功的地方,是將表演(performing)改換成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an act for self-expression)。如此一來,她生硬的舞姿、不善辭令的身體語言和內向的性格,通通成為了她的真我和真性情的真情流露。於是王菲的弱點變 成了她的強項,她的局限變成了她的特色。
帶上這個忠於自我的面譜(persona),王菲在舞台上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在這個意義上,王菲的 舞台演出引人入勝,不在於它是王菲完整視野的投射,而在於它不自覺地展現了生活與舞台、歌手與聽眾,取悅群眾與保留自我,以及保留自我作為一種取悅群眾的 策略等不同層次的矛盾與緊張。從這方面來說,王菲的確是我們這個精神分裂、充滿問題、矛盾、緊張和不安的城市的真正代表。
西方有這麼一句諺 語:「詩人跟自己說話,被世人偷聽了去。」如果王菲最好的情歌有一種千迴百轉的詩意,那是因為她以一把溫柔的聲音和近乎呢喃、自說自話的唱腔,向你傾吐最 深刻的感受。王菲的形象高不可攀,性格似乎拒人千里,但她透過歌聲與歌迷建立的關係卻是十分私人和親密的。較之葉蒨文和林憶蓮的歌,王菲的歌有更強的感情 濃度(emotional intensity)。在她未曾冷卻的熱情裏,有掙扎、有慌亂、有憤怒、有傷感,感情特別澎湃,人的成分也特別濃厚,因此能夠引發我們想像上的共感和同 情。
反觀今日當時得令的女歌手,從容祖兒到謝安琪,她們的歌聲不錯很悅耳,但就是缺乏了王菲的神秘、浪漫、親密和給我們想像的空間。
Saturday, 4 July 2009
周博賢歌諷社會抗衡八卦文化
七歲學鋼琴,十六歲創作音樂,少時立志當律師,高考3A1B入讀港大法律系發現不愛法律工作後,赴加拿大深造音樂;發掘歌手謝安琪,創作講述社會現象的歌曲,打破情歌主導樂壇的規律。
流行歌手謝安琪紅透半邊天,她的「老闆」、經理人兼作曲作詞人周博賢【圖】,成為了香港樂壇神話。
周博賢本是律師,卻受不了朝九晚五在辦公室為他人法律事務着急,「份工唔啱我,我都唔啱份工。」他討厭刻板,想起最愛還是陪伴他成長的鋼琴,二話不說離開律師樓,遠赴加拿大深造音樂,九七回歸返港。
流行曲≠情歌
香 港的音樂路從來都不易走,回港後周博賢浮浮沉沉,當過小學音樂老師、唱片公司版權法律顧問,勉強跟創作拉上關係。二○○二年,他是娛樂企業「大國文化」的 營運總監;有一天他獲下屬告之:「港大歌唱比賽,有個女生很棒。」周博賢遂邀請她試音,女生是美國研究系的學生,名字叫謝安琪。
試音當日,謝安琪特別的聲線令周博賢着迷,「但舊公司覺得她不合適」,周憑直覺辭工,自資開公司以捧紅謝安琪為目標,也讓周博賢從此走上創作的不平凡路。
周博賢為謝安琪、為自己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圈如此定位:貼近社會。他筆下的歌曲,講述港女瘦身、瘋狂購物,又諷刺港人對待菲傭處處計算,還有亡命小巴、茶餐廳、貧富懸殊等香港獨有文化,更揶揄港人愛看八卦雜誌、娛樂記者對藝人作人身攻擊。
「九十年代卡拉OK興起,流行曲跟易上口的情歌劃上等號,但為什麼一定是情歌?」周博賢很懷念小時常聽林子祥《鴉烏婆》、許冠傑《打雀英雄傳》,每當音樂響起,總令人不禁憶起八十年代公共屋邨帶着髮鬈的主婦,在走廊打麻將至忘形大喊的情景。
周博賢讓謝安琪全身散發香港味道,但偏偏令謝安琪一炮而紅的那首《囍帖街》,卻不是出自周博賢之手。《囍帖街》雖有個社會味濃的歌名,但說到底它還是一首情歌,謝因它成名,不是很諷刺麼?
「謝安琪紅,不是單因為這首歌吧?那是她日積月累努力的成果。」
「我給她寫的歌,不是那種會在大氣電波流行的,我早知自己冷門。」周博賢深知他屬於非主流,「喜歡我的人,自會買唱片,不喜歡的,就算吧。」
「我和謝安琪都不接受八卦雜誌訪問,什麼整容緋聞,由它們說。」束長髮的周博賢要抗衡的,是一套根深蒂固的既定香港八卦文化。他希望藉創作,讓年輕一輩在他的音樂裏,以更廣闊的角度看世界。「香港社會豈只談情說愛?其實有更多事情,更值得唱出來。」
有更多事值得唱
周博賢不只以歌融入社會,他還在時事節目討論城中熱話、又會跟青年人分享他的創作歷程。孤身走我路,周博賢從不覺得孤獨,謝安琪的成功,也是他的成就。周博賢讓香港的流行樂壇,不再於失戀的路途徘徊。聽聽!他譜出的音符在維港上空飄揚,緊貼你我熟悉的生活旋律。
Monday, 4 May 2009
Dave Tong
David Tong began his music career as the bassist for “Joe Jr. and The Side-Effects.” The group was formed from 1967 to 1969 with lead singer Joe Rodriegus Jr when Joe’s former group “The Zoundcrackers” disbanded. Diamond recording company recruited 4 musicians for Joe and named the group “The Side-Effects.” Dave was a newcomer to the music scene who successfully auditioned for the bass position. The music trends of the band at that time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British rock of the 60’s. With Joe’s mellow-toned voice, he and the band chose to play cover songs by Cliff Richard, Herman’s Hermits, The Peacemakers and The Hollies etc… The group wrote some of their own material as well. During the years ‘67-’69, 2 albums and several singles were recorded under the Diamonds Label in Hong Kong (now the defunct Polydor.) The group’s hit single “HERE’S A HEART” was the best-selling single in Hong Kong music history in the 60’s.
After Joe Jr. decided to go solo on his own, Dave left the Side-Effects and joined “Black Jacks,” the only psychedelic band in Hong Kong back in the late 60’s and early 70’s. This underground group consisted of Richard Yuen on keyboard and Peter Ng on guitar and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a top psychedelic group among local heavy rock bands. Black Jacks recorded all their own material under the E.M.I. Label. Their most successful single which received the most radio air-time was the anti-war hit “MUSHROOM CLOUD.” Their creativity in music stirred quite an excitement for their fans and was appreciated by local stars like Sam Hui, Alan Tam, and Michael Samson. The peak of the group’s music career did not last too long before they had to look for a new lead singer. Being an underground group, auditions for a replacement was unsuccessful.
After 16 years out of the music limelight, Dave made a comeback to the music scene in Canada with several group line-ups and finally formed Dynasty Music Group. Under Dave’s leadership, DMG has grown from playing in small restaurant venues to becoming the prime choice for large corporate functions and backing group for Hong Kong artists. David has now retired from his role as bass guitarist and manager and stepped behind the scenes to provide a supporting role.










